-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鼻腔给药新剂型与新技术
鼻腔给药新剂型与新技术
近年来,通过鼻粘膜给药已被认为是一种药物能被快速高效吸收的给药方式,鼻粘膜细胞上有很多微细绒毛,因此大大增加了药物吸收的有效面积,粘膜细胞下有着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药物通过粘膜吸收后可直接进入体循环,此外,鼻腔内酶的代谢作用远远小于胃肠道,因此,鼻腔给药系统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包括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的研究。此外,药物从鼻嗅区吸收,为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有效的给药途径。另外,疫苗的鼻腔给药在疗效及患者接受性上同样是非常吸引人的。
本文综述了鼻腔给药的机理和特点、药物鼻腔吸收的影响因素、用于全身治疗的鼻腔给药药物、鼻腔给药的剂型、设计制剂时应考虑的因素等内容。
1概述
1.1发展概况
鼻腔给药系统(nasal drug delivery system, NDDS)是指在鼻腔内使用,经鼻黏膜吸收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
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似乎鼻腔给药只能用来治疗鼻炎等局部疾病,而实际上鼻腔作为全身治疗的给药途径,在祖国医学中已具有悠久历史,汉代《伤寒杂病论》即开鼻药治疗急症之先河,其治卒死系以韭捣汁,灌鼻中,开窍回苏,《本草纲目》中用巴豆油纸拈,燃烟熏鼻,治疗中风痰厥、气厥、中毒等病症。
现代医学研究鼻粘膜给药治疗全身性疾病虽也有几十年历史。1976年,VanDyke等报道了10%盐酸可卡因溶液经鼻腔给药后,药物迅速被吸收,15~60min后血浆峰浓度达到120~474μg·L-1。此后,开始了鼻腔给药用于全身性治疗的研究。1984年6月在美国召开“全身性用药的鼻腔给药途径”专题研讨会;1991年12月在巴黎召开了“口颊及鼻腔给药作为静脉给药的替代”的欧洲学术研究会,标志着现代药学治疗中对这一给药途径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目前鼻腔给药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制剂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1.2国内外市场情况
与其它常用剂型如片剂、针剂相比,虽然经鼻腔给药的剂型所占的比例还较小,但在过去的几年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994~1999年,卫生部批准的进口药品中经鼻腔给药的剂型就有10种之多,其中包括降钙素(商品名:密钙息 50 IU/dose与100 IU/dose)、康鼻素、二丙酸倍氯米松(安得新)、醋酸去氨加压素(弥凝)、鲑降钙素(密盖息550 IU/ml与1100IU/ml),赖氨加压素,催产素。与进口的国外产品相比,国产鼻腔用制剂在品种数量上则显得不足,到目前仅有安乃近滴鼻剂一个品种上市。
对于鼻腔给药剂型的研究,近几年业已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美国FDA在1995年批准的鼻腔给药剂型就有4个品种,占当年批准新药总数的1/20(4/79),除此之外,美国还成立了专门的生产鼻腔给药剂型的公司Nastech Pharmaceutical,该公司与瑞士山道士制药公司密切合作。可喜的是在过去的几年,国内对鼻腔给药剂型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1999年经卫生部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中西药鼻腔给药剂型就有10个之多,它们包括醋酸曲实奈德鼻喷剂、富马酸酮替芬鼻用喷雾剂、氢溴酸右美沙芬滴鼻剂、缩宫素鼻喷雾剂、缩宫素鼻用溶液、盐酸西替利嗪滴鼻剂、胰岛素喷鼻剂;中药鼻腔给药制剂有辛桂滴鼻剂、羚羊角滴鼻剂。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文件(国经贸行业[2002]716号) 在医药行业近期发展导向新型制剂中确定了包括了缓释、控释、速释制剂、靶向制剂、定量吸入剂,鼻腔给药制剂、膜剂等新剂型为重点发展品种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鼻腔给药剂型上市。
2 鼻腔给药的机理和特点
2.1 鼻腔生理结构[1]
从动力学来看,鼻腔是一个复杂的器官,因为三个不同的过程(药物沉积、药物清除及药物吸收)均在鼻腔内完成,因此,通过鼻腔给药,其解剖结构及相关的生理特点是需要充分考虑的。 鼻腔由鼻中隔分为两个不同的腔室,鼻中隔主要包括软骨和皮肤,因此药物渗透率很小。药物有效吸收部位在鼻腔外侧壁血管丰富部位,即鼻粘膜丰富的鼻甲部。2.1.1 鼻腔粘膜。人鼻腔粘膜表面积为150cm2,粘膜表层上皮细胞皆有许多微绒毛,与小肠绒毛相似,可增加药物吸收的有效面积,而且鼻粘膜上皮下层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及淋巴毛细管,能使药物迅速吸收进入循环。
2.1.2吸收通道。鼻腔具有吸收通道,水溶性、弱亲脂性药物,可通过水相即水通道(为单向从管腔流入血液)而不是通过粘膜的脂相扩散。鼻粘膜具有较小孔径的水通道,含量丰富,水通道分布数目上是直肠的2倍,空肠的3倍,因此容易吸收水溶性物质。
2.13鼻粘膜纤毛。鼻粘膜纤毛为呼吸道防御系统的一部分,其纤毛和上方的“粘液毯”(鼻粘膜表面覆的一层粘液)可连续不断清除进入鼻腔的微小异物,药物也不例外。鼻甲咽部纤毛清除系统速度快,鼻腔前部非纤毛区清除较慢。用等剂量药物鼻腔喷雾,生物活性高于滴鼻,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