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3D造影在超选择性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应用和探究.doc

DYNA―3D造影在超选择性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应用和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DYNA―3D造影在超选择性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应用和探究

DYNA―3D造影在超选择性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应用和探究   【摘 要】目的:探讨DYNA-3D造影技术在超选择性原发性肝癌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动脉化疗栓塞前进行DYNA-3D造影检查,应用DYNA-3D造影重建成像InSpace的容积重建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多层而重建技术(MPR)技术对肝脏血管和肿瘤进行多方位、多层而、多视角显示。观察瘤的供血动脉来源、走行、病灶数目、病灶染色程度及合并症的显示情况。结果:23例原发性肝癌DYNA-3D造影成像对肝癌供血动脉的起源的三维空间结构。结论:3DYNA-3D造影技术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DYNA-3D造影技术;原发性肝细胞癌;介入治疗 【中途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564-01 对于非外科乎术切除适应症、以及不耐受外科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是积极有效的干预手段。动脉系统的解剖学信息、病灶及其相关供血动脉的显示效果是保障介入疗效、减少治疗风险的影像学前提条件[1]。本项研究应用SIEMENS Artis Zee Biplane 设备采用DYNA-3D造影技术进行三维图像采集、处理,对肿瘤供应血管进行定位诊断,对原发性肝癌进行超选择性介入治疗。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确诊肝脏肿瘤病例23例,男17例,女8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51.4岁。 1.2 DYNA-3D造影方法 使用SIEMENS Artis Zee Biplane数字化大型平板探测器血管造影系统,患者仰卧,利用Seldinger技术插入6F RH肝导管至肝固有动脉,①选择常规DSA进行正位数字减影造影,注入对比剂为碘海醇(300mg/ml),剂量12ml,注射流率为4ml/s,注射开始后1s实施数字减影造影扫描,采集矩阵1024 x 1024,采集时间为4s;②选择InSpace实施旋转DSA扫描检查,注入对比剂为碘海醇(300mg/ml),剂量6ml,注射流率为6ml/s,注射开始后0.1s实施旋转D SA扫描,采集矩阵1024 x 1024,采集时间为6s。 1.3 影像处理及分析 扫描结束将3D造影影像资料在SIEMENS Syngo workplase 工作站利用Inspace中重建,处理图像主要以容积重建技术(VRT),最人密度投影技术(MIP)、多层而重建技术(MPR)技术对肝脏血管和肿瘤进行多方位、多层而、多视角显示。观察瘤的供血动脉来源、走行、病灶数目、病灶染色程度及合并症的显示情况。 2 结果 2.1 23例患者共计36个病灶,常规DSA和3D肝动脉系统血管显影成功率为100% 。 2. 2 常规DSA造影显示 造影剂50%、70%浓度,供应动脉与肿瘤重建后显示效果均达100%。病灶显示率分别为61,3.% , 72,1% ,病灶供血动脉血管相关显示率分别为58.7% , 73,6% 。 2.3 DYNA-3D造影显示 造影剂50%、70%浓度,供应动脉与肿瘤重建后显示效果均达100%。病灶显示率分别为72.5% , 89.1% ,病灶供血动脉血管相关显示率分别为69.8% , 88.2% 。 3 讨论 超选择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是目前公认的原发性肝癌非手术疗法的首选方法之一。TACE因肝段动脉细小,采用3F同轴微导管行超选择肝段、肝亚段或肿瘤供血动脉插管,可避免部分乏血型、位于肝周边临床小癌的漏诊,进一步了解病灶形态以便准确分型。将导管放置在肿瘤供血肝段以下动脉,碘油可经末梢动脉--静脉或动脉--门静脉间的潜在吻合达到栓塞肝动脉和末梢门静脉的双重栓塞目的[2]。微导管超选择性化疗栓塞组术后反应轻微,栓塞综合征(如恶心、呕吐、发热等)及肝功能损伤均较普通选择性化疗栓塞组轻微,且由于阻断了肿瘤周边的门静脉供血,从而造成瘤体及包膜浸润更完全的坏死,减少了肿瘤复发的机会。微导管质地柔软,不会对血管壁产生张力而适应其走行[3]。抗癌药物与碘化油共同浓聚在肿瘤局部并缓慢释放,又起到长期化疗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抗癌效果[4]。微导管超选择性化疗栓塞组患者术后的AFP水平明显下降,瘤体缩小明显,患者带瘤生存率显著提高。 单纯常规DSA虽能显示肝脏动脉及其多级分支的解剖及血管关系,但前后方向分布或走行迂曲的血管大多发生重叠,单一冠状面图像使术者往往难以判断部分肝癌患者供血动脉的起源,易导致误判而选择错误的插管途径,延长了手术时间并增加了血管痉挛或损伤的可能性;加大了对比剂的用量,甚至还要更换多种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