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寻找清代海南才女庞不燕失落哭歌.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寻找清代海南才女庞不燕失落哭歌

寻找清代海南才女庞不燕失落哭歌   庞不燕,生于清光绪年间,海南省临高县抱庞村人。十八岁嫁给南宝乡乐全村王延柱为妻。一年后,其夫在美文溪溺水身亡。祭丧时,她悲痛欲绝,唱出哭夫词三百六十句,凄怆哀婉,听之断肠。从此,庞不燕的哭夫词不胫而走,广泛流传于临高语族群的海南西北部地区,逾百年不衰。庞不燕不仅是个才女,而且孝敬父母,坚贞守节,清代广东提督等奉旨为之立贞节牌坊。 “生你不是小鱼,为何游下溪?养你不是水鸭,为何戏下潭?……贤夫你在阴间,身体睡稳稳,不侬我在凡间,眼泪落双双!……丈夫没有妻子,如小鸟翅折;妇人没有丈夫,如小鸭脚跛……村前与这村后,男女人成对;屋后与这屋前,夫妻人成双……夫君你之夭折,叫谓十冤枉!妻我入之守寡,叫谓百难为!被番我自己盖,有边冷边热;床张我自己睡,有边热边冷。鸡叫要起生火,睡忘何人叫?织布误过时候,有何人来催?担水若是肩痛,何人来接肩?砍柴若是疲累,哪个去帮手?头热与之脚寒,何人来听候?……” 庞不燕的三百六十句哭歌在海南西北部,尤其是临高县流行很广,被收入《中国歌谣集成》系列图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临高地区会唱这三百六十句哭歌的人比比皆是,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会唱庞不燕哭歌的人越来越少了。 2013年10月1日,我带着摄影机,怀着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心情,和王永超老师来到临高县南宝镇,决心要寻找庞不燕这位清代海南才女失落的哭歌。 王永超说他镇上的叔叔也许会唱哭夫词,因为他已年逾古稀而且识字。我们走进王永超叔叔家时,他年迈的叔叔正忙于帮人看生辰八字,无暇顾及我们;当他婶母得知我们想听她的丈夫唱庞不燕的哭歌时,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她告诉我们:他不会唱。有个叫吴国泰的老人会唱,每天在野外放牛的时候,从早唱到晚,声音很凄凉,听的人都忍不住要落泪,只是刚刚去世了。 我们带着一丝愁绪,经过一段行程,来到了哭歌的故乡――南宝镇乐全村。这是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村前,有一大片翠绿的水稻田做半环状抱拥着;村后是由人工林、灌木林、野花野草、芦苇构成的一片开阔地。村里,古树参天,虬枝横斜,浓阴匝地,粗可三人环抱。古树下往往有极矮小的瓦屋神庙,给人以古老阴森之感。 穿过一条一边是带刺植物一边是破损土砖瓦屋的狭小通道,就像穿过古老的时空隧道,去赴一个前世的约定。猛然间,一间屋顶破裂的瓦屋横在我们面前。王永超告诉我说,这就是庞不燕的住宅遗址,房子是她的过继人盖的,但他们都到别的地方谋生去了。在房前左侧两三米处排放着几块玄武岩石片。最上面的那块扁长的石片上,赫然刻着“巾帼完人”四个大字。那是当时清政府送给庞不燕的贞节坊。大字的两旁还雕刻着不少小字,有些字迹模糊不清,难于知道当时完整的表述。 我们的拍摄举动引来了一位老大娘和一位耳聋眼花的老大爷。我们非常渴望能从他们的口里得到关于庞不燕的传奇故事和失落的哭歌,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似乎所知不多,说的也含含糊糊。 寻找贞节坊颇费周折。我们在水田边不厌其烦地询问了几个浇水种菜的老大妈,她们也只是指了个大概的方位。但最终我们还是在菜园角落里,找到了一截埋在草丛里的短短的黑石墩。据说贞节坊是文革的时候被红卫兵打掉的,后来有不少石块被人拿去堵水的,被淤泥淹埋的;有些则被村民拿回家作栓牛石,现在要找齐是不可能了。想当初贞节坊巍峨的样子,我们不禁唏嘘。这段贞节坊,曾埋葬了一个少女的美好青春,催生了一阕流传千古的长篇哭歌,也成就了一个神秘而凄美的传奇故事。而今,它却七零八落,被冷落在水泽沼地里,听蛙叫虫鸣。 回到王永超家给摄像机充电的时候,来了两位他的堂兄弟。其实,乐全村的男人都是同姓兄弟,只不过有远近之别罢了。他们两个听说我们要去寻找庞不燕丈夫王廷柱溺水的地方,都欣然同往。 王廷柱溺水的地方在村后约两公里处。我们走过松树林、橡胶林,穿过芦苇丛,走过开满紫白两色的蒲公英坡地,又跪着身子钻过荆棘带,来到一条蜿蜒流淌的小河边。望着被碧草灌木树丛相夹的河水,我的思绪也流淌起来,脑海浮现出王廷柱溺水的各种情景。那两位兄弟指着一处河湾说,那是王廷柱溺水的地方。我走过去一看,想象不出它是怎样把王廷柱溺死的,因为从河面上那座低矮简陋的小木桥来看,河水的水位应不深,加上水流也不急,喜好游泳的王廷柱怎么会被它溺死的呢?不知是人们认错了地方,还是那时的河不是现在的小河? 果然,他们又带我们到河湾不远处的一个湖边,并对我说,这个湖也可能是王廷柱溺水的地方,因为它的名字就叫“死湖”。这已是个不算小的湖了,但他们说,以前还更大。但对于“死湖”之所以叫“死湖”,我认为并不一定和王廷柱溺水有关,因为它是个内流湖,雨水流进来,却流不出去,所以人们可能就叫它“死湖”。但究竟是哪一种正确,都不是那么重要。由于岁月的久远和传奇的魔幻,许多也许不沾边的事物都可能会引发人们的想象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