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探究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探究 摘 要: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阳北方昆曲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首先介绍高阳北方昆曲的起源与发展,然后提出了高阳北方昆曲传承现状,最后探讨了保护与开发北方昆曲的对策及机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高阳北方昆曲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151-02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燕赵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强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构建“和谐河北”,实现河北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高阳北方昆曲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河北省向国家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保定高阳的北方昆曲却未列其中,这对于北方昆曲的传承来说是一个遗憾,保护拯救昆曲的同时也应保护拯救北方昆曲。
一、高阳北方昆曲的起源与发展
北昆,又称“高阳昆腔”,流行于北京和河北各地。它与南昆同源而异流,是昆曲在北方的一个重要支派。辛亥革命后,曾有人称其为“高阳昆曲”,建国后改为北方昆曲。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故称“昆曲”(昆腔、昆剧)。昆腔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一直到万历末年才流入北京。在明末后期,其变种分流各地,传到湖南后变成了高腔,传到北京后改为京高腔,与昆曲合班时便统称“昆弋班”。北方昆弋有两大流脉,一股是宫廷戏和王府家班的演出,唱昆为主,夹唱弋腔;另一股是民间昆弋戏班,主要流行于河北高阳、安新等地。
北方昆曲在高阳发源,与当时的朝廷有着密切的联系。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在高阳境内占有大量土地,当时府里办有两个昆曲戏班(荣”字与“庆”字两班),招收艺徒多是河北高阳、安新一带的人。先后技艺较为优秀的胡庆元、胡庆含、陈荣会、周荣仁、赵荣麟等人,在“荣”字与“庆”字两班学生中脱颖而出。后来光绪十七年(1891年)醇亲王逝世,王府戏班因而解散,出生于高阳一带的昆曲艺人都回到故乡,昆山腔才与地方语言、曲调结合,在不断演出过程中,形成了北方昆曲的艺术特点,即唱、白基本用北方语音。因为长期在乡镇与弋阳腔同台演出,所以形成了开朗、豪迈、粗犷的艺术风格。
民国六年(1917年),由韩世昌、侯益隆、王益友、陶显庭、陈荣会、郝振基等组成的“荣庆社”到北京演出,这是北昆的活跃时期。北京的观众对北方昆曲很是欢迎,一是因为从1915年(民国四年)以来,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重排和演出了《游园“荣庆社”的剧目丰富,演员齐全。
1928年,韩世昌随“荣庆社”以及20多人东渡日本,在京都、东京、大阪等地演出《刺虎》、《游园马祥、侯瑞春、马凤彩等人参加了这次东渡演出。由于中国北昆演员们的高超技艺,在日本10天的演出结束后,又加场3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艺术家担负祖国文化使者之责,谱写了国际艺术交流的新篇章。
1934年“荣庆社”分裂为“荣庆”、“祥庆”两社。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国内动乱,再加上1939年天津闹水灾,侯益隆、侯永利、陶显庭等老艺术家相继病死逝世,还有一些演员改唱京戏或失业返乡,使北方昆曲遭受严重损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方昆曲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北方昆曲老艺人白云生、韩世昌、侯永奎、侯玉山、马祥麟等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关怀下,先后参加了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北京舞蹈学校等任教,将昆曲精湛的歌唱技巧和表演技巧传授给歌剧、话剧、舞剧演员们,为丰富歌剧、话剧、舞剧演员们的表现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7年6月22日北方昆剧院在北京成立,韩世昌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北方昆剧院的教师和演员不少都来自高阳县河西村。50多年来,北方昆剧以保护、继承、发展、革新昆曲艺术为根本宗旨;以古今相因、革故鼎新为艺术创作思路;以弘扬北昆之豪放,取法南昆之绵长为艺术特色传承,整理、改编、移植、新创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秀的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题材的剧目,培养了一批在海内外有影响的优秀专业昆曲演员。
1959年,高阳县为挽救北昆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建立了一所北昆戏校。经过几年的努力,挖掘整理了29个昆曲剧目和众多昆曲曲牌。196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高阳县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