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记梁任公一次演讲》中几次引用深刻含义
论《记梁任公一次演讲》中几次引用深刻含义
摘要:在语文课中,经常会出现触类引情的情况。本文以《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为例,分析了梁任公三次悲喜露于形外的原因,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关键词:语文;触类引情;《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99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最易动人心者,是触类引情。
我们往往有这样的经历:见到不幸的人、不幸的事,突然想起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类似的人和事,于是悲从中来,想到伤心之处,不免落泪,甚至号啕不已。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感情共鸣”。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中的几次引用,梁任公无一不悲喜露于形外,“手之,足之,舞之,蹈之”,甚至于悲怆掩泣。不明就理的人,尤其是刚升入高中的新生,总觉得梁启超太矫情了,或者是这些表演太突然了,让人无法理解。
其实,学生如果对梁启超的人生经历和演讲之前的一段不长的历史有所了解,为梁任公设身置地想一想,从感情角度考虑,梁任公的演讲表现,是不难理解的,甚至会觉得梁任公真的是一个性情中人,更觉得他人格的伟大。
第一引用《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诗意大概是:劝你不要渡过黄河。可你不听劝告,最终硬要渡过黄河!结果,因为渡过黄河而溺死,对你,我又有什么办法?
梁任公为什么要引用这首诗?在引用这首诗时,他心中突然产生什么样的联想,触动他的伤感?
对戊戌变法有所了解的人,或者读过梁启超写的《谭嗣同》一文的人,都会知道:在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的老师谭嗣同本来有机会逃亡国外,甚至有人劝他出逃,但他却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当日本志士多次强行要求谭嗣同出逃时,谭嗣同又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嗣同始。”最终被捕就义。梁任公在1922年在清华大学演讲引用《箜篌引》为例时,不能不联想起自己最敬重的老师,老师谭嗣同与引诗中那狂夫义无反顾的精神和行为,两人何其相似?梁任公演讲至此,能不动情于中,能不伤情悲嚎!
第二次引用是孔尚任《桃花扇》曲词:“高皇帝,在九天……”
本曲词,引自《桃花扇?哭主》,提兵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听说崇祯驾崩,捶胸顿足对北方哭道: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此时此刻,梁公引用此曲词,又有什么样的联想呢?
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最终不能改变现实,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是一个可敬又可悲的人。
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有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什么触动了他的内心,牵动了先生的伤痛呢?
是触类联想,梁任公之悲,绝不仅仅是为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联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我们懂得,梁任公自己一生敬奉的圣主――清朝倒数第二皇帝光绪帝,即使在戊戌变法失败,自己被悬赏首级,被迫流亡日本,人生处在极端困难时,也口不言光绪帝的是非。在他看来,光绪帝是他难得的明君,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光绪帝1908年逝世后不久,1911年清朝灭亡。这与崇祯帝命运多么类似,大好的明朝江山在崇祯帝手中断送;大好的清朝江山也几乎在光绪帝手中断送。物类伤情,梁公不免由崇祯而联想到光绪,悲从中来。
第三次引用是引用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梁公产生什么样的联想而喜从中来?
这恐怕就很少人了解了,这不得不提到一个历史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革命初兴,清廷逊野之同时,自古就是中华领土的外蒙古却在沙皇俄国的威逼利诱和极少数王公的唆使下“宣布独立”。尽管后来外蒙古取消了独立,实行“自治”,但外蒙实际上已经沦为沙俄的殖民地,中国于塞北外蒙之主权实际已丧失殆尽!
就在梁公演讲前的三年即1918年,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对德战争。徐树铮被段祺瑞任命为参战处参谋长兼西北国防筹备处处长。徐树铮从日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