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水泥历史
甲子沧桑书写巨变、盛世水泥铸就辉煌
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之际 来源:中国水泥 发布时间:2009-10-15
2009年是新中国60华诞。60年,弹指一挥间。正是在这60年间,中国水泥工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演绎了一场波澜起伏的巨大变迁,造就出令世界瞩目的“水泥大国”。温故而知新,梳理回顾60年共和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历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新时期水泥工业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为此,应《中国水泥》杂志之邀撰写此文,与水泥行业广大同仁共勉。
如果从1889年唐山细绵土厂土窑生产水泥算起,中国水泥已有120年的历史了;如果从1906年“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算起,也有103年的历史了。
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但中华民族依然处在三座大山统治之下。旧中国,始终处于腥风血雨、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之中。中国水泥工业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畸形发展,但规模之小、产量之低,发展之慢,令人乍舌。1949年水泥产量只有66万吨。4 亿5 千万人口的大国,人均水泥不到1.5公斤,中国水泥工业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一、回顾历史追寻共和国水泥工业发展的足迹
中国水泥工业的大发展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60年的时间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我国水泥工业60年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30年”,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建国初的恢复和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水泥生产企业只有35家,其中东北区14家,华北区5家,华东区8家,中南区3家,西南区4家,西北区1家。新中国成立后,水泥工业的主要任务是接管国民党官僚资本企业,修复遭受战乱破坏的设备,组织恢复生产。1949~1952年间,陆续修复了东北、华北遭到破坏的哈尔滨、本溪、小屯、抚顺、锦西、鞍山、大连、牡丹江、琉璃河、太原、启新等水泥厂。华东地区恢复生产的有中国、上海、江南、光华等水泥厂,中南地区有广州、华新水泥厂,西南地区有重庆水泥厂,全国总共有18 个大中型水泥厂相继恢复生产。另外还有口泉、济南、南平、辰溪、贵阳、嘉华、窑街等几个小型水泥厂也陆续恢复生产。
建国初期,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前三年时间,水泥工业得到了全面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水泥产量达到286万吨。
1953 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步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重工业部建材局决定拿出占建材投资总额78.1%的费用,从东欧、东德、罗马尼亚、捷克引进成套设备建设新厂,先后陆续建设了大同、永登、昆明、江油、耀县、巢湖、江山、贵州、庐山、柳州等10个厂;同时根据各地建设的需要和地区的平衡,安排扩、改建了哈尔滨、本溪、华新、中国等水泥厂。
1954年4月22日,毛泽东主席亲临启新水泥厂,视察了生料、烧成车间和8号水泥窑,听取了生产情况汇报,勉励干部群众“好好学习,好好工作”。1955年9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为了及时掌握公私合营后的企业生产情况和工人生活状况,又专程来唐山启新水泥厂视察。
“一五”期间,水泥工业各项指标均提前和超额完成,新增水泥生产能力235.9万吨,保证了国家基本建设的需要。1957年水泥产量686万吨,比1952年增长140%。
旧中国水泥生产没有统一标准,有使用日本标准的,也有使用德国标准、英美标准的,十分混乱。由于标准不统一,给管理带来许多麻烦。建国之初,建材主管部门就组织技术人员开始研究制定自己的《水泥标准(草案)》,1952年《水泥标准草案》讨论获得通过开始试行,1956年经过修改补充,把试验方法由软练法改为硬练法,1957年10月国家正式颁布统一施行。
“一五”期间的重点是重工业建设,中央政府对包括水泥工业在内的重工业高度重视,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扩建、改建、新建了一批重点水泥企业,为新中国水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跃进”的起落和经济调整阶段(1958~1965)
“二五”时期,水泥工业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国家基本建设的需要;支持地方发展小型水泥厂。“一五”期间投资建设的10个水泥厂,在这一时期陆续建成投产。水泥工业因此得到迅速发展。水泥产量1958年、195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27.5%,1960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100 万吨。
当时全国掀起了工农业建设的新高潮,新成立的建筑材料工业部提出了“每个省市区至少建一个大中型水泥厂”的规划设想,全国计划筹集15个水泥厂,1959~1960建成的就有贵州、江山、巢湖、松江、庐山、湖州等6个水泥厂。
1958 年和1959 年,从丹麦和西德进口了五套设备,丹麦设备安装在四川峨嵋;西德设备安装在河北邯郸。从国外大量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在设计部门和机械制造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广大水泥行业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