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向左走向右走CPRorDNR
放棄急救同意書簽不簽…… 2010/08/22 聯合報.元氣周報向左走 向右走?CPRorDNR
元氣周報/黃勝堅(台大醫院外科部醫師) 「Clear…Shock!」電擊器、強心針、插管……神色凝重的醫護人員、手足無措的家屬,這一幕不是電影,是每天在醫院上演的生命悲歌。
衛生署長楊志良一句「末期病人插管、電擊是浪費生命與醫療資源」,引起討論,也點出臨終病人的重要課題。每個人都希望生命有個圓滿的句點,卻常在臨終前經歷無意義的痛苦。「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許我們「善終」的權利,很多人卻不清楚什麼是放棄急救同意書(DNR)、什麼是安寧緩和醫療?
不管你幾歲,預先安排人生的句點,是你現在就該開始思考的問題。
黃勝堅(台大醫院外科部醫師)
阿枝阿嬤受糖尿病所苦已5年多,她一直不願意鋸掉自己那一條腿,她常說:「我寧願死,也不要少一條腿!」家人雖然擔心阿嬤病情的惡化,但也尊重她的堅持。
然而隨阿嬤病情愈來愈嚴重,當醫師與家屬試著與阿嬤談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時,阿枝阿嬤反不同意,她堅持要插管。
阿嬤這個抉擇,與醫師預期的答案完全不同。進一步的旁敲側擊後,醫師才了解阿嬤的想法。
阿枝阿嬤年輕時,來不及見到母親最後一面,她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現在自己即將面對死亡,可是孩子們都還在國外…,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後與她一樣「未見到母親最後一面」,不希望孩子經歷她所受的痛苦與遺憾,因此她決定插管,她要讓孩子們能見到她最後一面……
(引述自陳榮基教授的小故事)
即將面對死亡的人,心裡所牽掛的不是死亡的來到,而是活著的人是否能好好的活下去。這讓我想起陽明附醫陳秀丹醫師的一句話:「死亡深層的意涵,是讓活著的人活得更好。」這句話讓身為醫療團隊的我們了解,死亡照顧的過程中,不能忽略的還包含了家屬。
面對疾病與生死的十字路口,要做決定的人是那樣的徬徨、恐懼與擔憂。家人間如果事前沒有過充分的溝通,往往不清楚病人意願為何?只能主觀的猜測。
家屬看到病患所受的折磨,何嘗不是萬般的不捨,但深怕任何一個決定,帶來無法承受的後果。
身為醫療人員,每天有如此多的生命與自己擦身而過,愈發現「預立醫囑」的重要性,讓家人了解我們對自己醫療上的決定,是讓生死兩相安的關鍵。
當然在台灣的文化氛圍下,DNR(Do Not Resuscitate)是個難以開口的禁忌話題,只是「不談」只增添了病人及家屬間意願的漸行漸遠。
站在醫療的角度,簽了DNR不是出了事什麼都不做,DNR只是「善終」的起點,只是讓家人有預先的共識,只是使病人的自主獲得尊重。
站在一位醫師的角度,DNR不是「放棄」,只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就如同台大邱泰源教授說的:我們會盡力「拚」,有機會時「拚救命」,沒有機會就「拚尊嚴」、「拚善終」。
醫療技術愈來愈進步的今日,醫師、病人及家屬反而愈來愈不能接受醫療是有極限的事實,「接受生命的極限」與「放棄」是不同的,我們需學會分辨這兩者間的差別。
想像一個有漏洞的容器,不斷的加水,是永遠無法填滿的,所以面對重大的醫療決定時,應該思考:您的決定,到底是延長死亡的過程,還是生命本身呢?或許答案就會更加清楚了。
(轉載自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網站)
CPRorDNR/人生如何謝幕 你有權決定
【生活周報/記者詹建富/報導,記者陳立凱/攝影,協力拍攝/汐止國泰綜合醫院】案例一:
一名70歲癌症末期病患,在安寧病房住了一段時間,並已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也在健保IC卡上加註。但因想在家終老,出院返家後突然喘起來,家屬就近送到某區域醫院急診,原只是想幫老人家止喘,也先告知醫師病患曾簽過放棄急救同意書,但醫師擔憂日後出問題,仍為他插管。
案例二:
一位科技公司的高階主管,因車禍造成腦死,他的太太趕到病房,經醫師解釋病情後,她同意放棄急救,不料這個決定卻讓小叔非常不諒解,連最親近的女兒也不跟她說話,長達3個月。這名婦人不得已寫信向醫師求助,再由醫師當面向婦人的小叔及女兒解說後,才化解親人之間的心結。
逾半病患 臨終前靠呼吸器
傳統觀念裡,「善終」是最大的福氣,能在人生旅途結束時,沒有痛苦地向世界告別,上輩子需要積多少陰德?
正由於絕大多數人無法預料何時會罹患重病?會不會發生重大意外?因此,當那一刻來臨時,該如何從容面對死亡,其實是你、我都需要深思的課題。
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長陳榮基指出,醫學的目的在治療病人並延長生命,但如果明知疾病無法治癒,群醫已束手,就不需做一些侵入性的治療,否則徒增病人的痛苦。但根據統計,台灣逾半數臨終病患在往生當天,還在驗血、使用呼吸器等維生設備。
插管電擊 是救命也是傷害
成大醫學院護理系教授趙可式長期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她表示,一般人並不知道氣管插管、按壓胸部、心臟電擊、注射強心針等急救程序,它既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区域场次特大旱灾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探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PDF
- 北雁南飞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昆虫学家就发现-江苏西亭高级.PPT
-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贵州地质环境信息网.DOC
-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研究进展-南海海洋环境数值预报试验平台-中国.PDF
- 区域运输通道交通方式选择!层模型-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PDF
- 医院服务行销对内外部顾客与经营绩效之影响-南华大学.PDF
-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2013年备选项目公开征集指引为.DOC
- 十大新的资源基地初显雏形.PDF
- 十年梦想今朝成真-中国华文教育网.PDF
- 千叶礼Citation京都大学构内遗迹调查研究年报TheAnnu.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