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发髻流变探究及其当代启示.docVIP

古代女子发髻流变探究及其当代启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女子发髻流变探究及其当代启示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中文系 13级,江苏 南京 210032)   摘 要: 古往今来,中国女性的发髻有着精彩纷呈的变化。这些美丽发髻及其奇妙的演变过程,诠释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女性美,包含了浓郁的文化内涵。不仅如此,对于当今尤其是新时期的女大学生,树立理性、睿智的审美观,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据此,从古代文学切入,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基点,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研究重点,各选取一例,分析其中的女子发髻描写及其时代特点。同时以《花间集》为背景,分析女子发髻形态及颜色的形成原因,分析发髻对当代女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女子发髻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流变探究   一、对古籍文献中发髻的常态研究   (一)发髻的定义――髻、鬟、鬓的区别   1.髻   《说文》:“髻,总发也,……古通用结,此字后人所加。”“云髻峨峨,首不加冠而盘髻如旋螺。”[1]据《中华古今注》卷中“头髻”载:“自古之有髻,而吉者系也。女子十五而笄,许嫁于人,以系他族,故曰髻。”[2]   2.鬟   鬟也是女性的一个主要发型。何为鬟?《说文》载:“鬟,总发也。按古妇人首饰琢玉为两环。此字后人所加。”由此可知,鬟状如环形的发髻,是青年女子的发式,而且多为双鬟。鬟和髻常常一起使用,两者的区别在于鬟是空心的,而髻为实心。髻自秦代开始就已经在贵族妇女中流行,在当时就有“一鬟五百万,二鬟千万余”(辛延年《羽林郎诗》)的说法[3]。   3.鬓   鬓是发式的配搭。古时的女子对脸颊旁边的发尤?樵谝猓?颊发被称为“鬓”。鬓发即为垂在耳朵前面的一绺头发俗称鬓角或鬓脚。左思《娇妇》诗:“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温庭筠《更漏子》:“眉黛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夜晚入睡,眉色浅薄,鬓云凌乱。长夜漫漫,只有衾枕寒凉相伴。   总结可知:古代先民从最古老的发式“披发”到后来逐渐开始束发,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发成髻,即无束发工具,只是将头发自行盘绕;二是束发成髻;三是贯发成髻,即将长发盘成髻,再以笄贯之,使其不致散落。而且髻与鬟及鬓是不分优劣、各有千秋的。   (二)发髻的形态色彩及动静时样式   在诗词中发型多以“髻”、“鬟”、“鬓”和“慢绾”呈现,同时以“高”、“垂”、“低”和“坠”等字加修饰表现女子的或美丽或高兴或忧伤或懒散等心情。而发饰多是花,或草,或是一根带,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花间集》中“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白如雪,蝉鬓美人愁绝。”“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温庭筠)词人就只是呈现女子简单的鬓,展现她们内心的思绪和愁苦。   “髻鬟狼藉黛眉长,出兰房。”(韦庄)表现女子的懒散、悠闲,更以此体现她们的寂寞。   “眉眼细,鬓云垂”“绿云高髻,点翠匀红时世”,此处赞美女子的美。   《花间集》[4]由赵崇祚编辑,晚唐五代以来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派由此得名。这一词派的体裁大多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及她们的离愁别恨。要表现女性的美貌及心理,往往就要通过她们的发型及发饰,花间词人们注意到了这点,下面就看看他们的词:   1.发型形状百态:   “髻鬟狼藉黛眉长,出兰房。”“眉眼细,鬓云垂”(唐代韦庄《江城子?髻鬟狼藉黛眉长》)   “碧罗冠子稳犀簪,凤凰双?s步摇金。”(五代十国和凝《临江仙?披袍?@地红宫锦》)   “髻”就是女子梳在头上的发结,词人描写发结有散落蓬乱的;有垂直下落的;有稳固状的;有用发簪别起、半垂的,等等。以女子随意的发髻形状,突出女子们没有打扮的心情,因情郎不在身边,同时以蓬乱的发型表现内心的愁苦幽怨。   2.当心念情人将归来或男女初见时,词中女子的发型则是美丽动人的,色彩亦丰富多样: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晚唐温庭筠《菩萨蛮》)   “髻绾青丝发,冠抽碧玉簪。”(晚唐五代词人薛昭蕴《女冠子?云罗雾?e》)   “绿云高髻,点翠匀红时世”(唐代牛峤《女冠子?绿云高髻》)   颜色“红”、“青”、“绿”的发簪、玉钗,词人不惜各种色彩表现女子的美貌及内心的愉悦。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发型不再是散落低垂着的,而是“头上风”、“高髻”,愉快的心情也由此可见,也可以看出她们都有精心打扮过。   3.在闺阁中,她们静处时的发型:   “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晚唐温庭筠《南歌子》)   “髻乱四肢柔”、“白如雪,蝉鬓美人愁绝。”(晚唐温庭筠《更漏子?相见稀》)   “斜欹倚瑶枕髻鬟偏,此时心在阿谁边?”(唐代欧阳??《浣溪沙》)   “低”、“乱”、“斜”这些字眼足以体现她们的慵懒孤单。   4.女子行动时的发型:   “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晚唐五代词人薛昭蕴《浣溪沙》)   “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