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坚韧不拔的太空之路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尽管一度历经磨难和质疑,艰难前行,但一代代航天人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执着向前,使得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星空总给人以无限遐想。古有嫦娥奔月,之后在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将祖先的飞天梦点亮了实干的火焰,他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之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尽管一度历经磨难和质疑,艰难前行,但一代代航天人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执着向前,使得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萌芽初建阶段
1956年2月,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3月,国务院制订《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56年4月,航天工业委员会成立,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同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10月8日,钱学森又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现在的运载火箭研究院)。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掀起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高潮。10月20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酒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场。至1960年,正当中国仿制P-2导弹的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中苏之间关系破裂,赫鲁晓夫下令全部停止根据先前的协议正在进行的对中国的援助。航天发展之初,就在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的1960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用苏联专家认为会爆炸的中国自己生产的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P-2导弹。
在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83天,1960年11月5日上午9时,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 “东风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业不仅没有被击垮,而且还迈出了自己步伐。从1965年到1972年,我国成功发射东风二号、东风三号、东风四号、东风五号四大型号,射程范围从1300公里一直延伸到上万公里。
在战略导弹飞速发展的同时,钱学森还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导弹取得的成果,迅速发展运载火箭。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航天日选择在4月24日,也是为了纪念这一天。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9月10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中国在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之后不久,开始正式策划卫星通信工程。后来称为“331”工程。
这时现有的火箭派不上用场,必须研制新型能飞得更高更远的运载工具。1977年12月28日,七机部下发了《关于改变“三三一工程”运载火箭名称的通知》,将火箭的名称正式确定为“长征三号”。
1984年4月16日18时27分57秒,卫星定点在125度的赤道上空,所有仪器工作正常,中国人在地球之外36000千米的高空放上了自己的第一颗通信卫星。
1986年2月1日,中国再次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走向太空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基于卫星回收技术上的空间试验成为各国热点。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国内外用户的商业发射任务。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参与国际航天市场竞争,与国际太空发展同步的时代。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取得圆满成功。
1990年7月16日9时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991年1月22日下午18时23分,中国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1992年10月6日,发射瑞典科学卫星,以“一箭双星”的形式将瑞典“弗利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履行了中国发射外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