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瓷胎竹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瓷胎竹编   一根精挑细选的竹子,最终用来制作竹丝的部分,不到最初选材的五分之一,据说砍伐100斤竹子,只能成功抽丝八两。   瓷胎竹编在编织过程中,一旦出现折痕或缝隙,即使编好了也要拆掉重编,且可能反复多次,极耗费眼力和耐心。   伐竹、刮青、启篾、分丝、编织等十多道工序,全靠一双手和一把刀。但是如今坚持纯手工做瓷胎竹编的艺人寥若晨星,传人难觅。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首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四川选送的瓷胎竹编工艺品获得了银奖,并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艺术之花”,这让瓷胎竹编在国内外名声大振,也让当时的四川人始料不及。因为从石器时代开始,竹就渗透到蜀地生活的方方面面,墙壁地板、背篓箩筐、餐具家具,人们只当这是再普通不过的竹编工艺品。   一举成名的瓷胎竹编,渊源要追溯到清代道光、同治年间。当时,成都崇州竹编手艺人张国正在总结民间竹编的基础上,将竹丝变得更细、更薄,细薄到没有骨力,柔若丝棉,再将这样的竹丝依附在瓷器、漆器等底胎上进行编织,依胎成型,不仅漂亮,还方便实用。在张国正的创新下,一件件瓷胎竹编工艺品得以问世。但是,由于制作工艺精美,产量极少,当时只被当作贡品或礼品供皇家贵族享用,拥有这样的精品,即代表着一种身份。   如今,瓷胎竹编工艺品已经成为四川特有的旅游纪念品,随着市场需求渐涨,机械化制作也应运而生,但真正以纯手工制作的精品还是犹如珍宝般稀缺。   方寸之间的真功夫   在四川邛崃的一些小镇上,旧式民宅散落在公路边,屋檐掩映在竹林中,房屋的主人在竹林下挥刀编篾,显得有点冷清。清末之后,时局动荡,瓷胎竹编手艺的血脉时断时续、传承甚微。到上世纪50年代,竹丝工艺厂成立,当地的几位老艺人跻身到大师傅行列,带了一些徒弟,才使得这门手艺开枝散叶。   1975年,18岁的谭代明以过人的刺绣本领考进竹丝工艺厂,从学徒做到师傅。但在她工作的第28个年头,工厂倒闭,二十余名工人拿着为数不多的遣散费下岗,有人振臂大呼:“终于可以结束了!”对于许多工人来说,竹编工作清苦枯燥,全靠一股韧劲儿才得以坚持。同年末,放不下竹编事业的谭代明,在成都送仙桥古玩市场二楼租了间几平方米的店铺,开起了工作室。由于不懂经营和包装,她的工作室始终没有扩大,也没有招到足够的学徒。转眼14年过去,谭代明成为当年下岗工人中唯一坚持做竹编的人,也因此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瓷胎竹编”的传承人。   谭代明长年累月坐在店内的方桌旁,抱着花瓶埋头苦编,只有在和徒弟交流时,她才侃侃而谈。她乐意收徒,至今累计收下二十多个学徒,但学徒们都表示:“学着玩而已,不会把竹编当职业。”所以,学徒来得也是零零散散。为锻炼学徒的耐心,她特意在走廊上放置了一张旧书桌,学徒来了便安安静静地“走篾飞丝”:给一只杯子织上竹编“外套”,但进度很慢,一天不过编织三四厘米。   这是一种“方寸之间见功夫”的手艺,因此谭代明从开始选竹原料的环节就很考究。她的原料来自邛崃的平乐镇,那里的竹子因临近清洁的水源,质地柔韧,成色光洁,且只取冬季阴山面、两年生的无斑慈竹。这样严格选材获取的竹丝,有着缎面一般的光泽和温润。谭代明说:“选择无斑慈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瓷胎竹编所用的竹丝只取最外层竹皮,竹丝最终要刮到不足半毫米的细度,而竹子长斑的部位较脆,极易断裂。”   采回来的慈竹,要趁着水分没有干掉之前刮青――刮去青色的表皮。刮青的要求是:一刀刮到尾,中途不能跳刀或?嗟叮?否则会在竹皮上留下微小的刀痕,获得的竹丝也会在刀痕处断掉。谭代明顺手拿出几把竹丝,粗细约为头发丝的两倍,韧性十足。接着,她就用一种叫“匀刀”的工具,让一根根竹丝从中穿过,将其粗细控制在0.5毫米以内。一根精挑细选的竹子,经过刮青、烤色、去节、开片、定色、起薄、揉丝等工序,最终用来制作竹丝的部分,还不到最初选材的五分之一,据说砍伐100斤竹子,只能成功抽丝八两。   细如游丝的穿梭编织   竹丝准备好之后,需要找到合适的胎型。对于瓷胎竹编来说,以白瓷为胎最佳,但由于白瓷没有固定的进货渠道,加上市场对白瓷的需求量少,所以要找到纯白剔透的优质白瓷实在不易。每次选瓷器,谭代明都得跑遍省内的各大市场。“完全符合品质要求的纯白瓷器太难找了,每次带回的白瓷都屈指可数,运气不好就得空手而归。”但谭代明常常安慰自己,民间手艺讲究的是一种朴素、实用的美,不能一味地苛求材质的精良,无奈之下,她往往只能从为数不多的零散白瓷中拼凑出一套茶具。   选料靠运气,编织则靠细心。谭代明根据瓷胎的尺寸,裁剪编织时用作经线的竹丝,并适当把竹丝的中部削得更窄,使它们能够协调地汇聚在瓷胎的底部。竹丝准备就绪后,她就要开始修裁一定宽度的竹篾(成条的竹片),将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圆形木座上,并用作为纬线的深色竹丝加以固定,此后才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