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吉卜林《园丁》中世俗偏见和文学感染力
吉卜林《园丁》中世俗偏见和文学感染力
吉卜林是著名的英国作家,也是英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吉卜林在6岁被送到英国接受西方教育。刚开始,他在寄宿学校读书,13岁的时候他去了英国联合服务学院读书。在英国联合服务学院,吉卜林接受的是殖民教育。然而,在吉卜林的记忆中,6岁以前的印度童年生活是他无法忘记的。在他的回忆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在印度的吉卜林的快乐的童年时光,他对印度的感情是非常深的。他曾这样说,印度生活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吉卜林本身对印度的热爱,第二是在吉卜林心中英国是一个文明的帝国,他有着两种身份,有着对东西方文化的二重性和矛盾性。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下长大的吉卜林所创作的小说《园丁》有着对世俗偏见的怜悯。
一、对世俗偏见的“同情”与“怜悯”
在吉卜林的后期作品中,《园丁》是一部以一战为题材的短篇小说。该小说发表于1926年,是吉卜林在1925年对法国鲁昂的一处军人墓地进行探访时创作的,该作品主要体现的是作者对战争创伤承受力的思考。小说的主人公海伦?特雷尔是一位中年老姑娘,她的私生子(在文中被她称作侄儿)在一战的劳斯战役中阵亡。小说主要描写的是海伦去军人公墓寻找儿子坟墓的故事。在去坟墓的途中,她遇到了很多的扫墓人,其中也有一位去悼念自己私生子的女子。小说运用简单流畅的语言对故事进行描述,表达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活动,这是一种个人悲伤与时代悲痛的融合体,突出了作者的大家风范。《园丁》在文学界获得很多学者的赞赏,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园丁》并不是吉卜林的典型小说。这部小说的故事有着很明显的自传色彩,更多地体现了吉卜林对战争创伤承受力的思考。这部作品描写的是作者本人的痛苦经历,我们从这部作品中无法看到吉卜林以前作品中的怨恨与痛苦,感受最多的是作品中所蕴涵的悲悯情怀。在小说的片尾诗中,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与《圣经》紧密联系的哀婉情怀,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丧子之痛和怜悯心理。
在19世纪末,英国的未婚姑娘如果有了私生子,她们便会遭到社会的唾弃,是严重违反社会道德的。在小说《园丁》中,对于这一点有很多地方都给予了暗示。当和海伦一个村的人们知道迈克尔是她的私生子的事情后,没有人对此给予揭露,充分体现了一种宽容的精神。在故事的结尾,作者引用《圣经?约翰福音》中的故事,将帮助海伦的园丁比喻成耶稣,体现了园丁有着和耶稣一样的悲悯世人的情怀,而在这种悲悯之中也有着宽容。作品所提出的“怜悯和宽容”正是作者对于一战后的悲惨世界给人们开出的一种救赎心灵的良方。在吉卜林的后期诸多作品中,他都表达了这一主旨。对于迈克尔的真实身份,海伦给予隐瞒,导致迈克尔一方面失去了母爱,一方面也遭到世俗的歧视。这样的冲突不仅是海伦和迈克尔之间的一种冲突,更是海伦和社会之间的一种感觉冲突。正是世俗的这种偏见和道德方面的沦落使得海伦无法和自己的心上人结合,迫使她对自己亲生儿子的身份进行隐瞒。
由于不能和自己的心上人结合,使得海伦不得不自己承担起对迈克尔抚养和教育的责任。历尽千辛万苦,海伦终于将迈克尔抚养长大,送他到英国最好的学校读书。如果不是因为战争,迈克尔就可以获得奖学金,继续去英国的牛津大学深造。然而,正是一战使得迈克尔不得不从军,最终战死沙场。社会的世俗偏见和道德伦理将海伦的爱情权利深深剥夺,而非正义的战争则将海伦儿子的性命夺走。海伦深受道德伦理、世俗偏见的影响,无法追求自己的真正爱情,而斯盖温女士也遭受了同样的伤害。小说中,斯盖温女士对于自己和恋人的关系一直不敢公开,经历了九年零两个月的压抑生活后,她终于向海伦说出了事实,将这种社会的世俗偏见突破。走出自责阴影的斯盖温女士,她感到心灵上的无比放松和解脱。通过对斯盖温女士的爱情生活真相进行描述,吉卜林再次向我们展现了小说的主题,即对爱情不能自由追求的痛苦。有关斯盖温女士的爱情追求故事作者并没有进行大笔墨描写,但是却深化了小说《园丁》的悲情色彩,让故事显得更加生动。通过描述斯盖温女士的爱情故事,作者对小说主题进行了再次论述,既避免了重复多余,又显现了小说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将情节和事实糅合在一起
进行悬念伏笔的设置是小说《园丁》的主要特点,如果作者在小说开始便通过平铺直叙的方式将迈克尔的身份展现出来,那么小说读起来就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作者吉卜林在故事开始便将主人公编造的故事和真正的事实进行糅合,为故事设下重要伏笔,即向读者展现了迈克尔的身份是海伦的弟弟的儿子。对于很多问题,作者也采取避而不答的方式,如文中对于迈克尔的出生,为什么没有人看到?海伦搬到法国南部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文章不写迈克尔的母亲也去了法国?所有这些都引起了读者的深深思考,对于作者的意图开始逐渐领会。在迈克尔10岁的时候,学校里边开始有人怀疑迈克尔的身份是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