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与畲族经济转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自觉与畲族经济转型   摘要:本文对畲族如何通过文化自觉来寻求经济的转型作了简要分析。一是从观念层面超越“耐劳杂作,弗事商贾”的传统农本意识、淡化“山野自足,于世无求”的族群封闭心理;二是从实践层面复兴与光大丰厚的山地农耕技术文化、梳理并激活沉寂、独特的民俗文化遗产。   关键词:畲族;文化自觉;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C95―05.83:Q988.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7―0108―07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反复强调的主要议题,其主要内涵是指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面对剧变的社会环境,对文化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调适。即对自身文化的渊源、特色及走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面对“他文化”的冲击,既不是简单的“传统回归”,也不是盲目的“全盘他化”,而是在知己知彼、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加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在既不丧失自我又能顺应时代潮流的状态中求得自身文化的发展。美国当代反思人类学大师萨林斯在“何谓人类学的启蒙?20世纪的若干教诲”的演讲中,表达过类似“文化自觉已成为发展中民族普遍潮流”的思想,他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处于发展中的不同民族都在朝着“现代性本土化”的目标迈进,意即在保护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发展,在世界文化秩序中力求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事实上,在全球化与多元化并存的大背景下,从单一族群到多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都面临着文化自觉与经济发展的共同主题。   畲族作为我国东南山区的散杂居农业民族,面对畲汉发展极不平衡、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相分离的现实,如何在扬弃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这同样迫切需要畲族主体的“文化自觉”。本文拟对畲族如何通过文化自觉而寻求经济转型作一简要分析。      一、超越“耐劳杂作、弗事商贾”的传统农本意识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山居农业民族,史载:“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临清溪栖茂树,阴翳蓊郁然深曲。”至迟在隋唐时期畲族先民就已聚居在“莽??万重山,苍然一色,人迹罕到”的闽、粤、赣交界处,然而随着唐王朝于垂拱二年(686年)在漳州设立郡治后,汉族移民及其先进生产方式的引入,畲族先民因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经济无法与汉族畜耕农业经济相抗衡,只能陆续向周边的崇山峻岭中迁徙,他们“三三两两、徐徐而行”,“采实猎毛,食尽一山则他徙”,经过长期的迁徙动荡,迟至明清时期才以“山哈”(山里的客人)这一“迟到者”身份,陆续定居于闽、粤、浙、赣、皖、湘、黔等省的广大山区,与广大汉族交错杂居,实现了从游耕农业到定耕农业的转型,畲族也由聚居民族嬗变为散杂居民族。   畲族的迁徙史既是一部艰辛的山区拓荒史,更是一部壮丽的民族史诗,千年漂泊、千年沧桑!她能在极为严峻险恶的条件下生生不息,源于其坚韧、耐劳的民族文化品格。定耕的畲民处于经济的弱势、社会的边缘,只能向汉族地主租山开垦或佃田耕种以获取有限的生命能量,他们“茅居偏向陇头结,佃种无辞荒处开”,“攀陟重岩艰,依栖穷谷僻;斫畲刀耕举,烧畲火种?~。……开垦有畸零,树艺无空隙;舆丁及担夫,余力耐劳剧。”“每每彼所开垦之地,垦熟即被汉人地主所夺,不敢与较,乃他徙,故峭壁之巅,平常攀越维艰者,畲客皆开辟之,然每每刀耕火耨之所得,未成卒岁,则掘草药,种茯苓以自活。”畲族女性的坚韧、耐劳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妇人……析薪荷畚,旅层崖如平地。……种山为业,夫妇皆作。生子坠地,浴泉间不避风日。”“女子不缠足,……常批蓑戴笠,跣足负耒,日与男子同耕种。生子逾月,服农事如常日,只哺儿一次。”更有甚者:“生子三日即强负至田畔,悬于树。躬耒耜不懈。”正是因为无数畲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国东南山区的莽莽丛林、荒岭僻野才化为山间秀陌、茶园粮仓。   但是一个历史上长期“以山为基、以农为本”,又处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边缘的少数族群,自然只能行走在市场的边缘,被动地接受商品经济的浸染。因而畲族坚韧、耐劳的民族品格中又同时蕴含着对商品经济的隔膜与澹然。清初不少畲村尚保持着“其贸易商贾,刻木大小长短为验”的太古遗风。康熙年间福建漳浦畲民“民不外劳,役宽务简,地广野丰,民勤本业。”长汀畲民“汀人安稼穑,少营商贾,富民守禾亩,贫夫力山畲。”光绪年间侯官县畲民“执业甚微,多缚麻稿为扫帚,挑往城廓各处贩卖,耐劳杂作,弗事商贾。”而同时代的浙南畲民“男女皆力穑,时或负薪鬻于市。”据魏蓝《畲客风俗》所载,清代浙西南畲民“凡物与人换物者,即以高价与之,畲客亦不肯售。畲妇持鸡至城市,换人旧衣服,或挑番薯、芋头、萝卜之属,与人换鞋。”畲民之商品观念可见一斑。直至民国年间,畲民与市场的联系仍然滞留在“互通有无或物物交换”的层面,即将畲区土产如竹器、蜂蜜、柴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