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方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妙用
方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妙用 语文课堂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使用普通话,这无可非议。但若在以普通话为主的课堂上,巧妙地运用方言解读文本内容,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吃惯了玉盘珍馐,偶尔来一点家常小菜,还真是别有风味。下面我就以自己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适当运用方言辅助教学并取得成功的案例,来阐述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用方言朗读古诗词――别有韵味
课本中有不少古诗词,如果用普通话朗读,我们会发现有的诗上下句平仄不相对,且句末不押韵。现在学生对诗歌的平仄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对押不押韵还是一读便知,押韵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有少数古诗词用普通话朗读简直难以押韵,那是因为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诗歌的形成源远流长,诗人的作品显然要受到方言的影响,因此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适当运用方言朗读,常常会“柳暗花明”,读得更有味道。
最初给我启发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敕勒歌》,前四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最后这个“野”只有用方言读成“yǎ”才能和“阴山下”的“下”押韵。
之后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我就开始做个有心人,和学生一起探讨,将一些普通话读不押韵的诗句,试着用方言读一读,还真的有不少收获。
比如说《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因为句末押的是“?”韵,所以为了押韵,“青山郭外斜”的“斜”应读成“xiá”,或者用我们这边的方言读成“qiá”也可以。类似的这个字还出现在学生熟悉的这几首诗中:《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韩?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些诗句中的“斜”只有用方言读才押韵,才能读出古代诗歌的韵味。
为求合于韵律,可从方言中探寻读音的字还有很多,除“斜”字外,另一个比较常见的是“回”字。“回”在某些诗中作为韵脚时,应读成“huái”,而不读“huí”。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浣溪沙》:“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其中的“回”只有用方言读才押韵。
此外,还有一首诗也比较典型,八年级语文下册《古代咏鸟诗三首》中的《迎燕》,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韵脚“遮”,如果按普通话应读“zhē”,但首联“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韵脚“家”(jiā);颈联与尾联的韵脚分别为“花”(huā)、“华”(huá),“遮”字按普通话读显然是不押韵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应向学生讲清楚:《迎燕》中的“遮”应按江淮方言读“zhā”,这样全诗一韵到底,读起来才顺畅。
如果继续探究下去,我想肯定会有不少新的发现与收获,朗读古诗词时偶尔穿插一下方言,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方法,有时还能让我们找回古人吟诗的感觉。
二、用方言解读文言文――通俗易懂
对于初中生来讲,文言文的学习始终是个难点,文言中一些生僻的词语,尤其是一些实词,离学生生活太远,直译过来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此时我们利用方言加以解释,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还能带给学生因为讲“自己话”而产生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比如我在教学《以虫治虫》时,许多学生对”子方虫”是什么样的虫,根本没有概念,生活中有没有见过,也不知道,教参上翻译时也是直译过来。通过文中的相关描写,我发现此“子方虫”就是我们方言中常说的“土土狗儿”,夏秋之时,泥土地上,墙角落里,经常可以看到,灯光一闪,爬得飞快。当我告诉学生“子方虫”就是我们方言中的“土土狗儿”时,学生恍然大悟:“哦,知道了,原来就是这种虫子呀。”再比如说教学《鱼我所欲也》时,其中的“一箪食,一豆羹”中的“豆”字,按注释上理解,是盛食物的器皿,但是这种器皿是大的还是小的,是碗状还是钵状的呢?总是想象不出它的样子。后来我跟学生提起家中常用的一种大碗,方言叫“斗碗”,“斗”和“豆”音还差不多,所以它的大小、形状应该跟“斗碗”比较类似,而不能像少数同学错误地理解为像豆一样很小的器皿。还有《陈涉世家》中“置人所罾鱼腹中”,这个“罾”字注释为“用网补”,我就想到我们方言中一种捕鱼的工具叫“罾子”,显然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么跟学生一解说,就很容易理解了。再比如《愚公移山》中的“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就是我们常说的“畚斗儿”,这样的解说,真是通俗易懂。
三、用方言赏读古白话――妙趣横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对于一些情节性较强,角色之间的对话比较多,且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