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激发极化法在杨木林子区多金属矿床上应用
激发极化法在杨木林子区多金属矿床上应用 摘 要:激发极化法在寻找以低阻高极化为特征的矿床中具有明显的找矿效果。文章通过对杨木林子区多金属矿床进行激电中梯测量,对该区所取得的激电异常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本区岩石物性特征以及地质资料,制定了相应的地质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关键词:地球物理特征;极化率;电阻率
前言
杨木林子区激发极化法电法勘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测区范围内,探测地质体的电性差异,提取异常信息,为进一步指导地质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电法测量初步确定电性异常体的分布范围、形态。结合本区的物性测量结果,圈定矿(化)体所引起的异常,提出物探对本区寻找矿床的意见,在成矿有利地段选择找矿意义较大的激电异常,投入工程验证,确定该区找矿方向。
1 区域地质背景
该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地台(Ⅰ),辽东台隆(Ⅱ),太子河~浑江陷褶断束(Ⅲ),清河台穹(Ⅳ),老岭~鸭绿江成矿带的中段。
1.1 地层
区域上发育有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地层。下元古界为集安群临江(岩)组。该区处于东西向复式向斜的核部,地层总体走向近东西,倾角较小。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钓鱼台组和南芬组,具有金、铁等矿化。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具有金、银、铅锌等矿化。中生界侏罗系地层,是一套陆相火山岩建造。
1.2 构造
区内近东西向构造是本区最早的构造形式,经历了早元古代东西向拗拉槽的沉积作用,控制了下元古界集安群变质岩系,早期以褶皱为主,晚期以断裂为主;其次为北西向构造,起始于早元古代,延续至中生代,早期为褶皱构造,晚期为断裂构造,其性质多为压扭性变为张扭性;北东向构造形式为本区较晚的构造,分布广、规模大,是长期活动的断裂,以鸭绿江深断裂为主干,该断裂控制了中生代火山岩喷发和侵入岩的展布,是区域成矿的控制构造。
1.3 岩浆岩
区内最早岩浆岩为五台期产物,主要见大阳岔岩体,岩性主要为碱长花岗岩,呈近东西向展布,以岩基状产出,岩体外形不规则,侵入于凉水~古马岭背斜核部的临江岩组地层中。
燕山早期区内主要见有榆林岩体及南天门岩体。榆林岩体岩性为钾长花岗岩,分布在正义~大路~榆林一带;南天门岩体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分布于半截沟~二股流一带。另外区内还发育有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呈岩珠、不规则状。区内广泛发育的花岗斑岩、闪长玢岩等脉岩均为燕山晚期的产物。
2 矿区地质特征
工作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鸭绿江成矿带中部下活龙-古马岭金矿化带的南西段,金矿化类型以蚀变岩型为主,其次为石英脉型。工作区西起大红胡子区,东至台后沟区;由北至南呈阶梯状位于古马岭-门坎哨金矿化带的东西向延展带上。
2.1 地层
本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集安群临江(岩)组,分布于高丽墓子-古马岭-门坎哨-大红胡子沟一带,片麻理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中等。岩性为矽线黑云斜长片麻岩、含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浅粒岩等,其中矽线黑云斜长片麻岩是主要的含矿层位。
2.2 构造
该区位于浑江陷褶断束与鸭绿江断裂所夹持的三角地带内,亦处于近东西向古马岭~凉水向斜的南翼,北西向断裂主要有浑江断裂、大红胡子断裂,北东向断裂主要有古马岭断裂,它们破坏了地层走向上的连续性。
2.3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种类较多,分布较广。主要有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Υ5(1))、细粒闪长岩(δ5(1-3))、燕山晚期花岗斑岩(Υπ5(2-3))。多呈岩株及不规则状产出,另外闪长斑岩、石英正长斑岩、闪长玢岩、石英斑岩、长石斑岩等中酸性脉岩发育,多成群出现,走向以北东、北西为主,常常切穿金矿化蚀变带、金矿体。
3 地球物理特征
3.1 激电异常特征
经统计分析,确定杨木林子区视极化率ηs异常背景值4.03%,ηs异常下限ηsx≈6%。以此标准在工区圈定主要激电异常带四条,异常编号Ⅰ、Ⅱ、Ⅲ、Ⅳ如图1、2。
图1 极化率等值线图
图2 电阻率等值线图
由图1和2可以看出,Ⅰ号异常带:位于工区西南部48-62线之间,总体走向100°,呈较规则带状断续延展。长1500米,宽30-260米,西端未封闭。显示出低阻高极化特征,ηs峰值20.78%,ρs最小223ΩΜ。
Ⅱ号异常带:位于工区西北部48-72线之间,总体走向120°,呈不规则带状断续展布,异常较为杂乱。长1400米,宽100-300米,西、北端均未封闭。显示出低阻高极化特征,ηs峰值23.99%,ρs最小70ΩΜ。
Ⅲ号异常带:位于工区中北部,总体呈北西向不规则囊状展布,长约800米,宽约300米,北端未封闭。呈南北向分布,且异常高值点连续性较差,呈低阻高极化特征,ηs峰值24.65%,ρs最小165ΩΜ。
Ⅳ号异常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