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甘薯乙醇发酵新技术探究
甘薯乙醇发酵新技术探究 摘 要:将甘薯作为生产燃料乙醇的能源作物进行研发和应用,在解析薯类原料粘度产生的生化基础、开发降粘技术、选育高效菌株、阐明菌株压力应答机制、开发发酵调控工艺、研发高传质低能耗生物反应器、系统集成与规模化示范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通过自主创新建立高效乙醇转化技术体系。
关键词:甘薯 乙醇 发酵技术 研究
2011年8月2日工信部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5.2%,首次超越美国。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位运行以及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原油对外依存度将继续攀升。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65%,能源安全形势严峻。开发利用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制取燃料乙醇、燃料丁醇等清洁、可再生的车用替代液体燃料,可以添补此能源缺口,对于能源结构多元化、缓解化石能源供应压力、保障能源安全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基于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国家已明确不再扩大粮食燃料乙醇的规模,所以非粮原料成为毋庸置疑的方向。据《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我国燃料乙醇年利用量将达400万t。目前,因为2代纤维素乙醇难以产业化,所以富含淀粉的甘薯、木薯、葛根、芭蕉芋等薯类原料以其资源总量丰富、资源分布区域具有互补性等诸多优势,已成为发酵法生产乙醇的重要原料。在上述薯类原料中,甘薯资源量最为丰富,2011年产量达到了7556万t(FAO),而且甘薯种植地区多为贫困地区,因此,将甘薯作为生产燃料乙醇的能源作物进行研发和应用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技术现状
目前,甘薯乙醇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还较低,主要原因是新鲜甘薯原料含水量大于60%,在大部分主产区无法自然干燥,需要切片耗能干燥或直接以鲜原料发酵。切片耗能干燥会不可避免地额外增加乙醇生产的成本,而以鲜原料发酵时,因鲜薯是粘度大于40000mPa.s、呈半固体状、完全没有流动性的非牛顿流体,传质、传热能力非常差,所以在预处理过程中会因无法与液化酶或糖化酶有效接触而严重影响其液化、糖化效果,使淀粉无法充分转化为可供菌种代谢产乙醇的可发酵糖类;在发酵过程中会因无法与菌种有效接触而造成有效发酵体积的大幅度减少,发酵过程伴随乙醇产生的副产物CO2也会因排出不畅而积累。传质不均引起局部乙醇和CO2高浓度积累造成的产物抑制,连同传热不均造成的局部温度过高,使菌种代谢活性急剧下降,从而影响发酵效率、延长发酵时间、影响最终乙醇浓度。另外,高粘度的醪液还易于堵塞输送管道,增加设备的死体积,提高后期固液分离的处理难度和设备清理维护的难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乙醇生产企业只能采用加水稀释原料来降低粘度、增加其流动性的方法,一般添加与原料1:1的水。但是甘薯、芭蕉芋等薯类原料的可发酵糖含量一般在20%左右,经1:1加水稀释后,会不可避免地将可发酵糖浓度降低至10%左右,从而造成发酵醪液中乙醇浓度只有5%~6%(v/v),在乙醇生产过程中,蒸馏过程的能源消耗占整个生产过程能耗的60%以上,乙醇浓度越低,蒸馏能耗和废液排放量越高,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也不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
综上所述,原料的高粘度造成的流动性差、传质传热困难和高压等大体系工程问题造成的菌种代谢活力差已成为限制薯类乙醇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已成为薯类乙醇产业高值化的关键。因此,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能源化利用岗位在解析薯类原料粘度产生的生化基础、开发降粘技术、选育高效菌株、阐明菌株压力应答机制、开发发酵调控工艺、研发高传质低能耗生物反应器、系统集成与规模化示范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通过自主创新建立了高效乙醇转化技术体系。
2 原料降粘技术开发
研究薯类原料乙醇发酵过程中粘度相关成分的变化规律,开发高效降粘酶系与预处理技术,改变薯类原料的生物特性。
2.1 降粘机制的研究
运用多糖单克隆抗体芯片技术,分析了薯类原料发酵过程中多糖及糖苷键的动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薯类原料粘度产生的机制为降粘酶的定向筛选提供理论基础。多糖单克隆抗体芯片分析技术平台流程图见图1。2.2 复合降粘酶系的开发
根据多糖单克隆抗体芯片分析结果(靶点),以降粘效果为考核指标复配出多组复合降粘酶系,并针对降粘酶系组合和酶量进行了多尺度优化。确定了降粘效果好、成本低、操作简便、适应性强、普适性好的预处理降粘酶系和预处理工艺。不同降粘酶系与预处理效果图见图2。
2.3 降粘酶产生菌的精确定向筛选
在降粘酶产生菌的筛选工作中,从230株菌种中筛选到3株可产生降粘酶的菌株(已在荷兰CBS真菌生物多样性中心进行了保藏),并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菌株的产酶条件。
3 高效菌种筛选研究
以乙醇产量、产率和生成速率等为主要指标,选育出乙醇快速发酵的高效菌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煤炭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doc
- 煤炭高校探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构建.doc
- 煤矿井下皮带机集控改造和应用探究.doc
- 煤矿井下采煤技术特点和方法选择.doc
- 煤矿安全管理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doc
- 煤矿巷道锚杆支护技术发展和现状.doc
- 煤矿机电事故原因和解决对策研究.doc
- 煤矿机电事故原因和对策研究.doc
- 煤矿机电安全管理现状和对策.doc
- 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和维护问题探析.doc
- 讲义-2310考前冲刺④.docx
- 【世设课件2】《儒道至圣》(玄幻) (1).docx
- 【考前60分-主观题带背】中国古代文学史(二).pdf
- 内蒙古 DBJ03-56-2014 通气排水组合塑料管道应用.docx
- 皖2016J403 栏杆 栏板图集.docx
- 渝12J03 HSP住宅厨房卫生间排烟气道系统.docx
- midi击中musikhndler截至961files collection工程shops.pdf
- 03D705-1 电热采暖、伴热设备安装.docx
- 基于婴儿运动表现测试的脑瘫患儿早期运动表现特点分析.pdf
- 数字化背景下国家中心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测度及其收敛性研究——基于三阶段SBM-DEA模型的实证分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