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君苏轼诗歌探究探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文君苏轼诗歌探究探微

郑文君苏轼诗歌探究探微   [摘要]美国学者郑文君运用新批评理论中的“张力说”分析苏轼诗歌,注重文本内部研究,观点新颖独到。郑文君的研究具有长于分析,逻辑性强等特点。从研究之研究的层面探索苏轼躬耕东坡时期的诗歌,旨在通过介绍分析英语世界中的苏轼诗歌研究的内容和特色,为国内学界的苏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东坡八首;新批评;张力说;人格完善;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4-0085-03 [作者简介]许磊(1988―),女,江苏仪征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海外汉学和中外文学关系。 作为独立学者、翻译家和作家的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的郑文君(Alice W.Cheang)用英文创作的《诗歌,政治,哲学:作为东坡居士的苏轼》(Poetry,Politics,Philosophy:Sushih as The Man of The Eastern Slope)一文,将东坡八首系列诗歌置于政治流放的大背景中,并运用新批评理论中的文学张力说深入挖掘文本的多重含义,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研究方法和西方文论的有机统一。 一、苏轼诗歌的张力 文学张力说源自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艾伦“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1]130。换言之,在各种对立文学元素构成的统一体中,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而是互相衬映、抗衡、冲击,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方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郑文君指出“苏轼的东坡八首系列诗歌代表着诗意的语言表达和组诗创作方面的全新的重要实践”[2]387,即苏诗在文字探索方面呈现出新进展。郑氏在文学张力说的视域下,从语言、意境、叙事、角色等方面对苏轼诗歌进行了详细阐释,笔者将分述之。 乔姆斯基的语言结构论认为文学语言的深层结构扩展了表层结构的内在意义场,文学语言从字典诠释式的一词一义的狭隘理解中解放出来,通过有限的手段和组合原则去表现无限的客观世界与人的心灵世界。经受西方传统学术训练的郑氏对新批评理论稔熟,并能化用这些理论如庖丁解牛般分析中国诗词。如苏轼《初到黄州》“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不甚起眼的两句,在郑氏的眼中别出心裁却又契合苏轼诗歌内在旨意。她认为诗句中两处世俗细节的生动性体现在句子本身的悖论中。“无补丝毫事”是苏轼忏悔自身无用,可实际上他对诗歌和实务有极大贡献;对于“官家压酒钱”这一“善举”,初读之似觉苏轼认为无用之人不配享有,而事实大相径庭。再如郑氏根据燕卜荪复义说指出《东坡八首》(其八)中“施一当获千”的三种解读:一是告诫性话语;二是得意的姿态;三是诗歌指示对象不明,可以是友人或诗人自己。郑氏的分析反映张力形成于诗歌语言能指和所指的矛盾组合中,特定语境中的有限所指涵纳了无限所指。 刘若愚认为诗歌探索不同的境界。[3]120诗歌中的实境是实际写出来的景、形、境,而虚境是从中延伸出的想象空间,其对实境产生冲击生成张力。“活跃生命的传达”“最高灵境的启示”,宗白华把虚境的博大深邃描述得淋漓尽致。《东坡八首》(其六):“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斫。……想见竹篱间,青黄垂屋角。”郑氏认为诗人从现实意图出发,以想象结束。苏轼眼中的橘子并不用以食用或作为礼物赠送,而是用来欣赏的美的化身。橘子是物质实体(“果实”),在将来获取;对橘子生动色彩的想象是非物质的,可现在享受。因此,苏轼追求饱足的过程中首先获得精神愉悦,食不果腹却体验了人生之乐。《东坡八首》(其八):“马生本穷士,从我二十年。……我今反累生,借耕辍兹田。刮毛龟背上,何晨得成毡?……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郑氏认为,此诗中苏轼不再对未来做虚幻的猜测(虚),而是努力克服当下生活的艰苦现实(实)。郑氏将境界的虚实与语词的双关糅合在一起,可谓见解独特。 诗歌叙事置于一定的时空维度中,文学语境中的时空可将现实时空进行压缩或延展。《东坡八首》(其三):“自昔有微泉,来从远岭背。……去为柯氏陂,十亩鱼虾会。……昨夜南山云,雨到一犁外。”郑氏认为其三相较前两首,时空视野更为开阔。时间从“过去”延伸到“昨夜”,投射到将来,“不同时间的经验并置在同一的舞台上,中间,无需通过说明与解释,便呈现了其间所潜孕着的张力与冲突,而时间与人事的变迁与变幻都尽在不言中”[4]24;空间上从“远岭背”延伸到“柯氏陂。”此诗中,“东坡”不再是孤立地点,它具备了与其他地点有关的历史序列性。《东坡八首》(其四):“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我久食官仓,红腐等泥土。行当知此味,口腹吾已许。”郑氏认为此诗中诗人思绪从眼前的东坡绵延到故乡蜀地,又从另一个时空追溯了更久以前的自我。此诗描述性的部分无明确主题或时态指向,使诗歌具有一种悬浮于时空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