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艺术线条语言发展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书画艺术线条语言发展探析

中国书画艺术线条语言发展探析   摘 要:中国书画的线条不仅仅是表现物象的轮廓、结构,同时还传达艺术家的主观情感状态和意趣精神。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线条不再是线条本身,而是蕴涵着线条以外的情态和意趣,传达出更多的信息。纵观线条艺术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彩陶图案中的圆柔曲线,到战国楚墓《人物驭马》帛画中的行云流水线;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中的细劲连绵的春蚕吐丝线,到宋代梁楷的《李白行吟图》中的潇洒淋漓的情感线,都体现了线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美的历程。 关键词:线条;骨法用笔;书画同源;十八描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069-02 线条是中国书画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是最简练概括的表现语言,是表达思想、观念、情感的一种语言,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赋予了它更多的内容和含义。中国书画的线条不仅仅是表现物象的轮廓、结构,同时还传达艺术家的主观情感状态和意趣精神。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线条不再是线条本身,而是蕴涵着线条以外的情态和意趣,传达出更多的信息。线条的作用超越了塑造形体的要求,成为作者表达意志、思想、感情的手段。 纵观线条艺术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彩陶图案中的圆柔曲线,到战国楚墓《人物驭马》帛画中的行云流水线;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中的细劲连绵的春蚕吐丝线,到宋代梁楷的《李白行吟图》中的潇洒淋漓的情感线,都体现了线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美的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诞生,特别是儒道思想的发展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线条表现也浸淫了老庄哲学的根髓和佛家的禅理,线条不再是单一、机械的线,而是活泼泼的线,它包含了诸多的信息,它充满玄机、充满哲理、博大精深、一片天籁。中国画线条和书法线条的“藏露”之说体现了儒家哲学的“中庸”之道,中国画讲究“内美”,而线条则要求“不激不励”、“藏而不露”、“内敛”、“含蓄”、“藏锋入笔”等等。这与中国人的“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生存心态是一致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艺术线条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玄学大盛”,以顾恺之为代表的一大批画家和以二王为代表的书法家,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任性放达、狂放不羁、不拘于礼法、不拘于形迹、简略玄澹、超然物外的“魏晋风度”。我们从传世的顾恺之摹本《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中,可以看到顾恺之作品“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的艺术特色。他用线紧劲连绵、流畅圆转、风神飘逸,如“春蚕吐丝”。从二王书作中可以看到线条的平和自然、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南齐谢赫在其《画品》中提出“六法论”观点: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这是对中国绘画提出了六个审美标准和创作高度。其中的骨法用笔成为历代画家绘画的最基本要求。骨法用笔即以线造型,用线条来表达物象,线条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线条逐渐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形式,以意用笔,笔到意到,笔落形出神现。 卫夫人《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从此,“骨”、“肉”、“筋”等象征力量、生命的字眼开始出现在描绘书法线条的语汇中。自晋以降,各个朝代皆有论述。如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和清张廷相、鲁一贞《玉燕楼书法》都对用笔作了重要阐述。 唐代是中国书画艺术成就辉煌的时期,当然对线条艺术审美价值的评价也是常见的。唐代著名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这种先“立意”后“归乎用笔”正是骨法用笔的体现。 到了宋元,随着文人画标准的确立和创作观念的变化以及生宣纸的大量使用,书家、画家越来越感受到控制墨色可以拓展作品的表现空间。八大、梁楷以及王铎的“涨墨”等作品有一种纵深感和体积感,这种感觉便是线条传达出的空间感觉。是线条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艺术感染力更强。 宋元以后,中国书画艺术在自身发展演进中形成的文人书画,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使书法艺术与中国画有着不解之缘,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篆书、隶书、楷书、草书不同的书体有着不同的视觉感受,书法注重用笔的疾缓,线条的力度,书法中的点、划和绘画中的长短、曲直、刚柔、虚实有一致的地方;书法中的分行布白与绘画中的章法结构也有近似之处,至于书法中的韵律、节奏、格调、气势也有共同之处。“善画者必善书”、“言画法者,先明书法”。古往今来,优秀的画家从书法中汲取营养和获得灵感,籍以丰富国画的线条变化。赵孟颊有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借鉴书法的行笔走势,追求书法的线条变化,是画家们丰实绘画形式的有效手段。“书画同源”道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