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和保护工作
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和保护工作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并延续的精神财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文化遗产;现状;保护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50-02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培育地方文化品牌,增强区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此,近期我区紧紧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开展专题调研如下:
一、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及现状
自2005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按照省、市文化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成立了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调查整理,基本摸清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生存环境、传承状况等。据初步统计,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九大类30余种,主要包括:
民族语言类:宿迁方言;
民间文学类:项羽传说、乾隆在宿迁的传说、埠子龙潭传说、陈集九龙潭传说、中扬成子湖传说、黑渔汪传说、宿城民间歌谣、宿城民间谚语;
民间音乐类:宿城霸王锣鼓;
民间舞蹈类:龙河董王高跷、双庄镇前庵舞龙、宿城的抬阁架阁;
传统戏剧类:淮红戏、柳琴戏;
曲艺类:苏北大鼓、苏北琴书;
民间杂技类:宿迁杂技;
民间美术类:埠子、罗圩剪纸、宿城石上影雕、刺绣、双庄的烙书、烙画;
传统手工技类:黄狗猪头肉、丁家汤包、水晶山楂糕、宿迁三园甜油、宿迁煎饼、宿迁粉皮、洋河、埠子车轮饼、宿迁五香大头菜等;
民俗类:宿迁婚俗、宿迁丧俗、正月十五庙会、正月十六走北边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分布在城区及各乡镇村落,有的在全区普遍流布,有的仅在某个乡镇或周边几个乡镇流布。为了做好分类保护,2007年,我区建立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普查的非遗项目进行挖掘整理,确定39个项目为区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通过积极申报,已有17个项目被列入市级保护名录,2个项目被列入省级保护名录。
二、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面临的困难及成因
在调研中了解到,我区民间文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民间文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频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传统的民间文艺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环境,民间艺术门类逐年减少,有的正濒临消亡。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气息
民间艺术多源于农耕时代,大部分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单调,内容陈旧,而且许多内容严重落后于时代,未能及时反映社会变化和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未能关注现代社会人们的道德伦理、志向情操以及日常生活中充满乐趣、哲理的人文情怀,未能走出以戏院、书场为中心的小圈子,面向社会来思考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致使风靡一时的淮红戏、苏北大鼓、苏北琴书、霸王锣鼓、前庵龙舞、戚圩高跷等民间艺术形式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变迁,正濒临困境,逐步失去观众。
(二)认识狭隘,自我封闭,难以广泛传承
由于传承人的认识不到位,存在保守思想,担心技艺外传,导致自我封闭,传承技艺的热情不高。有许多民间艺术在传承方式上只能采取传统的口传身授,淮红戏、苏北大鼓、苏北琴书、霸王锣鼓、杂技等一些民间艺术门类的传承采用师传徒、父传子、传男不传女、家族内部传授等,也有的是带有一些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没有和现代教育方式相结合,以适应现代知识传授方法的变化,难以在更广泛区域和环境中,使民间艺术得到传承发展。
(三)知识匮乏,缺乏艺术创新,技艺难以提高
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审美层次不断提升,对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也提出新要求。部分民间艺术由于传承人的知识层次不高,限制了技艺的创新与发展,他们不善于借鉴和汲取其它艺术门类的经验,缺乏沟通。如我区民间民歌、民谣、儿歌、童谣趣味性和地方特点突出,那些生动有趣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轶事奇闻、掌故佳话一直在流传,但在戏曲、曲艺等门类艺术中很少看到借鉴的实例,同时对外来的艺术门类缺乏认识,在创新观念上不能推陈出新。
(四)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忙于生计,乐于传习的人越来越少
民间艺术的技艺拥有及表演者多为中老年人,据初步调查,我区现有的民间演艺队伍中,人员平均年龄63岁,最大的已经超过80岁,最小的也超过50岁,偏于老化。年轻人有都疲于忙活生计,进厂务工或做生意,认为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难以支撑家庭生活,去愿意学习的人寥寥无几,这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MOOC】《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慕课答案.docx VIP
- 国际象棋的课程教案.docx VIP
- 器械科制度汇编.pdf
- 2025年新人教版7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学课件.pptx
- 第七章 集装箱码头船舶配积载业务.ppt VIP
- 风中奇缘-中英文台词打印版.doc VIP
- 《机电概念设计基础》课件——运动副.pptx VIP
- 股市主力操盘盘 口摩斯密码(原创内容,侵权必究).pptx
- 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智慧 智慧树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docx VIP
- 二 《“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