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模仿到思考的学习
由模仿到思考的学习福州教育学院 唐羊网址: ty1962@126.com 在一所国际学校里,教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知道”。 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而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2的相反数是?或-a的相反数是?我们在命题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琢磨的是试题的条件是否充分?文字是否通顺严谨?答案是否规范正确唯一?难度是否达标?送分是否到”胃”?我们的试题一降再降,而学生的感觉…… 学生在学过了倒数\相反数\绝对值后仍然对以下的题目一错再错:1的倒数、0的绝对值、-a-b的相反数、如果 ,那么 的相反数是?为什么? 一会就解好了.问他能不能不检验?他很坚决地说:不能.问他为什么,“这是分式方程,分式方程都要检验的.”再问:“为什么分式方程都要检验?”“老师和书上都是这样要求的啊.” 事实上,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只要没有“在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可能为零的式子”,每一步解的范围都没有变化,可以不检验. (08年威海市中考题)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x+(m-2)=0的根的情况是( ) A.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没有实数根 D.无法确定(08年福州市期末质检题)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1)(x-2)=0,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C.没有实数根 D.有两个负数根 学生对上一道中考题的完成情况不错,而对下一道比它简单得多的质检题却频频出错,究其原因:上一题是他们常做的题型,对它的解题步骤了如指掌,一遇到这题按步就搬地一步步写下来就能得满分,因为他们不陌生!而下一个方程的模样就让他们感到怪——与平时所见不同!他们的思维在这里别扭了一下,于是他们的判断偏差了! (九下教参测试题)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 -3),且顶点坐标为(1,-4)求这个函数的关系式。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就能完成,甚至是(课本题)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 -3),(-1,0),(1,-4)求这个函数的关系式,学生也不发憷,因为有章可循,无非是套公式。按照教师交代的步骤写下来准没错。 然而,下面的题目让他们感到无从下手——条件好象不够啊?!(08年福州市期末质检题)过A(-1,0)、B(0, -3)两点的二次函数可能是( ) 例:已知一次函数y=kx+1图象过点(1,1)求其解析式。 例: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1)的一次函数解析式: 是教学问题?学习问题?心理问题? 听课中常见的现象 “目标(到哪里去)”不清楚,但整天琢磨着“怎么教(怎样去)”的问题。 引入(创设情境) 在 2006 年江苏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中,一老师是这样引入“字母表示数”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来自哪里吗?”(生沉默)“老师来自西楚霸王的故乡,但老师更喜欢常州.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国际动漫会议将在常州召开.用来开会的这张圆形会桌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应该如何表示呢?” 教师要读懂教材,不是自己看会了就行了,而是要明白为什么教材要这样编写,到底是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上课的时候有的放矢,才能把数学教好。 15.2.1 同底数幂的乘法 创设情境(引入) 1. 必要性2. 目的性 (作用)3. 针对性、简洁性4. 类型5. 例子是否合适、有效?与学生贴近的素材 《“吴王”和“夫差”》 师:同学们,学完了《卧薪尝胆》一课,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吗? 生:老师,勾践向吴王夫差求和,课文写了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为什么不写夫差怎么样? 师:我没听懂你的问题,非常抱歉,能再说一遍吗?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只写吴王,不写夫差,是不是吴王和夫差一样骄傲? 师(恍然大悟,原来学生不明白吴王夫差是一个人):对于这个问题还有同学不理解吗?不理解的举手。 (有六、七名同学举手,约占全班的四分之一) 2+3不等于14呀 师:请小朋友先用小木棒摆一摆,再填答数: 2+3=(学生独自摆小棒) 师:摆好了吗?数一数你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生1:我一共用了5根。 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 生2:我一共用了14根小棒,但是2+3不等于14呀。 师:真的吗?你是怎么摆的? 生2: 小数点的移位问题向前移?向后移? 言上之意与言下之意 表述方式的误解 个人经验的局限 前备知识的局限 已有的学习经验的迁移 文本的倾向的暗示 概念与知识理解的片面性 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