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育种课程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遗传育种课程论文

PAGE PAGE 1 食用菌的遗传转化研究与应用 摘 要 近年来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给食用菌新菌株的培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有望解决传统食用菌新菌株育种周期长、定向性较差的特点。本文综述了食用菌分子水平遗传转化的方法、筛选标记和遗传转化应用的进展。 关键词: 食用菌 遗传转化 筛选标记 EDIBLE FUNGUS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RESERCH AND APPLICATION SHEN chuan-bin, DING yan-qin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 China) Abstract: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genetic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cultivating new strains of edible fungi opens up a new way, and it is expected tha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shorten the breeding cycle and make the traditional breeding have a clearer direction.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mushroom genetic transformation method in molecular level, the selection markers an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application progress. Key Words: Edible fungus genetic transformation selection markers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用菌数量和品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由于食用菌的遗传背景复杂、育种周期长、定向性较差,传统的食用菌新菌株培育方法(自然选择、杂交育种)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新菌株的需求。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给食用菌新菌株的培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转化是一种使种内、种间以致更远缘的基因得以转移的的技术。遗传转化在食用菌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用食用菌作为新的基因工程的受体菌,生产人们所期望的外源基因编码的产物(即作为生物反应器)。这是因为食用菌安全可食且具有很强的外源蛋白分泌能力,利用食用菌作为新的受体菌表达外源蛋白将更安全、产物更易于纯化;二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定向培育食用菌新品种,包括抗虫、抗病、优质(富含蛋白质、必需氨基酸或延长货架寿命等)的新品种,以及将编码纤维素或木质素降解酶的基因导入食用菌体内,以提高食用菌菌丝对栽培基质的利用率或开发新的栽培基质,最终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1食用菌遗传转化方法 真菌的基因转移历史相当的短(Fincham,1989)。Mishra和Tatum(1973)首次报道了真菌中的基因转化。但是食用菌的基因转化研究起步更晚,90年代初以来,大型真菌的基因转化研究才逐渐开展起来。 PEG法 PEG 能使细胞膜之间或DNA 与膜之间形成分子桥,促使细胞接触和粘连或是通过引起表面电荷紊乱,干扰细胞间的识别而有利于细胞间的融合或外源DNA的进入。2006 年Li 等[5]采用了PEG 介导的高效平菇转化系统,得到了80~180 个整合了潮霉素B 稳定抗性的克隆,比以前的报道高40~1 800 倍。 1.2 电激法 电激法是利用高压电脉冲作用,在原生质体膜上“电激穿孔”(Electroporation),形成可逆的瞬间通道,促进外源DNA的摄取。1991年,Royer JC等首先采用电激法把编码二氢乳清酸脱氢酶基因URA1导入同源的杨树菇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中,获得正常表达的杨树菇,接着双孢蘑菇、糙皮侧耳等也用该法进行遗传转化,获得转化子。 1.3 基因枪法 该法是利用高速微弹把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生物的完整细胞或组织中。郭丽琼等(2005)潮霉素抗性基因(hpt)为筛选标记基因,gus为报告基因,采用基因枪法把外源gus基因转化进草菇的菌丝体中,且能在菌丝体中稳定表达,建立了草菇基因枪法遗传转化体系。Masahide Sunagawa等于2002年首次报道用基因枪法进行平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原生质转化,在2种不同的靶距和氦压条件下获得5个转化子,转化率为1个转化子/μgDNA。质粒DNAs 被整合到基因组DNA并能稳定遗传。 1.4 限制酶介导法(Restriction Enzyme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