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天气和气候
第五章 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 大气的物质组成与垂直分层 1.1 干洁空气 2)氧( 02 ):占地球大气质量的23%,按体积比占21%。除了游离态外,氧还以硅酸盐、氧化物、水等化合物形式存在。 来源:火山喷发,光合作用。 分布:近地面密度大,高空稀薄;海面多,陆地及人口稠密区少。 作用:生命元素,呼吸作用;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短波辐射,发射长波辐射。 3)二氧化碳(co2): 只占大气容积的0.03%,多集中在20km高度以下,主要由有机物燃烧、腐烂和生物呼吸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吸收很少,但能强烈吸收地表长波辐射,致使从地表辐射的热量不易散失到太空。 来源:火山喷发,动植物的呼吸,有机质的燃烧。 分布:近地面密度大,高空稀薄;海面少,陆地多,人口稀少区大量减少 。 作用:植物生长的主要碳源,光合作用的原料;强烈吸收、反射太阳辐射中的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即温室效应。 4)臭氧 (O3):主要分布在10~40km的高度处,极大值在20~25km附近,称为臭氧层。臭氧虽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具有强烈吸收紫外线的能力。研究表明,人们大量使用氮肥以及作冷冻剂和除臭剂使用的碳氟化合物(氟利昂)所造成的污染使平流层的臭氧遭到破坏。臭氧层的破坏能引起一系列不利于人类的气候生物效应,因而受到广泛关注。 来源:低层大气中主要为闪电,高空为紫外辐射。 分布:近地面含量很低,随高度增加逐渐增多,20-25km处最多,再高减少。 作用: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辐射,使大气增温,使地面生物免受紫外辐射的危害。 1.3 固体杂质:烟粒,尘埃,盐粒,微生物。 来源:尘埃:火山喷发,风蚀作用;烟粒:燃烧;盐粒:海浪;微生物:风,海浪。 分布:纵向上:近地面多,高空少;横向上,海面少,陆地多,城市多,乡村少;时间上,冬季多,夏季少,白天多,夜晚少。 作用: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吸收、反射太阳辐射中的长波辐射,影响气温、地温;降低大气的透明度、能见度。 2、大气的结构 2.1 大气质量 1)大气上界 大气按其物理性质来说是不均匀的,特别是在铅直方向变化急剧。在很高的高度上空气十分稀薄,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在理论上,当压力为零或接近于零的高度为大气顶层,但这种高度不可能出现。因为在很高的高度渐渐到达星际空间,不存在完全没有空气分子的地方。 气象学家认为,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因此,过去曾把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200km)定为大气上界。物理学家、化学家则从大气物理、化学特征出发,认为大气上界至少高于1200km,但不超过3200km,因为在这个高度上离心力以超过重力,大气密度接近星际气体密度。所以在高层大气物理学中,常把大气上界定在3000km。 2 ) 大气质量 大气高度虽然不易确定,大气质量却可以从理论上求得。假定大气是均质的,则大气高度约为8000m,整个大气柱的质量为 m0=p0 H =1.125×10-3×8×105 =1013.3g/cm2 p0为标准情况下(T=00,气压为1013.25hPa)的大气密度。 2.2 大气压力 1)气压 定义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上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铅直空气柱的重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 地面的气压值在980~1040hPa之间变动,平均为1013hPa。气压有日变化和年变化,还有非周期变化。气压非周期变化常与大气环流和和天气系统有关,且变化幅度大。 气压日变化,一昼夜有两个最高值(9~10时,21~22时)和两个最低值(3~4时,15~16时)。热带的日变化比温带明显。赤道地区气压年变化不大,高纬地区较大;大陆和海洋也有显著差别,大陆冬季气压高,夏季最低,而海洋相反。 2) 气压的垂直分布 气压大小取决于所在水平面的大气质量,随高度的上升,大气柱质量减少,所以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其一般情况如下图所示。 气压随高度的实际变化与气温和气压条件有关。 在气压相同条件下,气柱温度愈高,单位气压高度差愈大,气压垂直梯度愈小;在相同气温下,气压愈高,单位气压高度差愈大,气压垂直梯度愈大。 2.3 大气分层 按照分子组成,大气可分为两个大层次,即均质层和非均质层。 均质层为从地表至85km高度的大气层,除水汽有较大变动外,其组成较均一。 85km高度以上为非均质层,又可分为: 氮层(85~200km)、 原子氧层(200~1100k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