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淮安发现的砖工堤应为明代码头
2011年春,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在里运河边,防洪控制工程建设工地上,发现了一处明代水工建筑物,楚州人把它称为“砖工堤”。这是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新发现!有力地印证了老淮安明清时期全国漕运指挥中心的历史地位。为我们了解明代南北大运河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了解明代漕运事业的兴旺发达,进而研究明代的?济社会状况,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笔者认真地阅读了有关“砖工堤”的报道,仔细地研究了图片和文字,查阅了明代漕运的有关史料,认为这一水工建筑物,不是“砖工堤”,更不是“明清砖工墙”,距今也不是400余年,而应该是明代永乐年间陈?u建造的淮安漕运码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从“砖工堤”的工程状况分析
“砖工堤”以木桩作基,垫以条石,然后在条石上将城砖以丁字形砌墙,并以糯米汁浇注,最后再以条石封顶,异常坚固。
1.从“砖工堤”建筑材料看
“砖工堤”大量的建材是砖,经考古人员测量,砖长约60厘米,宽约18厘米,厚约12厘米;考古人员在一些砖上还发现反写阴刻的“邰窑”字样。
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建造南京城墙时所用的砖,一般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米。“砖工堤”砖的规格与其相近,说明这是明代的砖。
砖上刻有“邰窑”字样,是明代砖的特点。南京城墙上的大多数城砖留有铭文,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70余字,这不仅是南京明城墙的一大特点,也是明代砖材的一大标志。当年建造南京城墙时,为了确保城砖烧制质量,朝廷要求烧砖窑匠均要在砖上留下姓名,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追究制砖人的责任,甚至杀头。这种严酷的“责任制”,保证了南京明城墙建造过程中的高质量,也为明砖制造制定了质量保证制度。“砖工堤”上的砖刻有“邰窑”等字样,更说明了这是明代的砖。
由此可见:“砖工堤”确系明代建筑。
2.从“砖工堤”工程结构看
陈?u在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开凿清江浦后,又“缘西湖筑堤,绵亘十里,以引舟淮口”。他所筑的堤防结构,据《淮安河下志》载:“固其根,中布砖十二层,以坚其身,上覆石二层,以胶其面,里凑石二层,以饱其腹。”
“砖工堤”的工程结构,与陈?u在西湖所筑堤防的工程结构基本一致,也是“中布砖十二层,以坚其身,上覆石二层,以胶其面”,因为码头比堤防更重要,所以对码头“固其根”,加之木桩,并以糯米汁浇注,使其更坚固。可见,“砖工堤”是陈?u所建。
如果“砖工堤”基础下面的木桩是樟木的,那就更说明“砖工堤”是陈?u所建。因为,陈?u在督浚运河时,曾经在高邮、宝应两次增筑诸湖长堤,所筑堤防均是“樟木以桩,固以砖石”。
由此可见:“砖工堤”确系陈?u所建。
3.从“砖工堤”附近出土的文物看
“砖工堤”挖掘现场,出土了很多古钱币,有宋代的崇宁通宝钱币,有明清两代的钱币,还出土了很多旱烟袋和秤杆之类的生活遗存,附近河道中发现有船只残骸及大量的青花瓷器、龙泉窑瓷器碎片。充分说明了昔日淮安南船北马的繁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码头集点。
因此,我认为:“砖工堤”就是明代淮安漕运码头遗址。
从“砖工堤”的地理位置分析
“砖工堤”位于老淮安古城墙的西南角,里运河的东岸。
1.淮安重要的地理位置应该有码头
在以舟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社会,码头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淮安位于大运河(即邗沟,元代已称大运河)和淮河的交汇处,是水陆交通的要冲。朱元璋深知淮安地理位置的重要,建国之初就设置淮安府。
淮安知府姚斌到任后,见黄淮合流,山阳湾水量很大,水流湍急,风涛尤甚,不宜舟船行驶,于是在明洪武元年至三年(1368―1370年),在新城东门外柳淮关(即下关),邗沟入淮口的下游,建造了仁字坝,实际就是码头。车舟入淮,以新粮、货转运。并于城东开菊花沟(即涧河),临河建闸,启闭蓄泄,以济通舟,以利东部盐城、阜宁官民船只运盐至淮,集散全国。
据《明史》卷80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两淮盐产量为三万二千余引,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两淮岁入太仓余盐银60万两,当时全国银税总数才120余万两,两淮占其一半。
据光绪《淮安府志》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民运于淮安、徐州、临清、德州水运四仓,而后官军转运于通州、天津二仓,一岁四运,军民各半,谓之支运。可见,明洪武元年已经在淮安设置储仓。
淮安地理位置如此重要,会没有漕运码头吗?
2.明代漕运事业的发展需要有码头
在元代,东南的粮赋北上京都是以海运为主,到明代永乐年间,则改为以漕运为主,进而罢海运。
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后,南粮北调的任务便日益加重。财富由东南供给,漕运便成了朝廷的生命线。朱棣非常善于安邦治国,对振兴农业采取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