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组织敏捷性理论研究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外组织敏捷性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组织敏捷性理论研究综述 ????一、组织敏捷性研究起源 ????Sherehiy等人(2007)的研究发现,企业如何应对日益动态、复杂化的经营环境是产业界和学术领域近几十年一直关注的命题,学者们对此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网络化、再造工程、模块化组织、虚拟企业、高绩效组织、员工授权、柔性制造、JIT等),在各种解决方案中,“适应性组织”、“柔性组织”和“敏捷性组织”是最主要和最受欢迎的概念。对于这3个术语,理论界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的界定方法,有的学者对它们加以严格的区分,而另一些学者则等同地使用这些概念。但总体而言,这3个概念都是指组织拥有对环境变化做出调整和反应的能力。 ????在20世纪60~70年代,关于组织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和变化的研究多使用“适应性”这个术语,主要研究组织的形式和结构受到适应能力的影响(Burns Stalker,1961;Hage Aiken,1969;Hage Dewar,1973)。20世纪80年代,研究重点转向了组织柔性,Volberda(1996)以及De Toni Tonchia(1998)对组织柔性的综述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柔性组织的定义都侧重于变化反应和适应能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敏捷性成为企业应对动态复杂环境的新解决方案。敏捷性的提出是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原联邦德国和日本生产的高质量产品大量推向美国市场,对美国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和市场竞争加剧使美国企业不仅要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还必须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里海大学的雅柯卡研究所在国防部资助下,发表《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报告首次提出敏捷制造概念。1992年,美国政府将敏捷制造模式作为21世纪制造企业的战略。自此,敏捷性相关研究逐渐兴起。敏捷性研究主要侧重于概念描述和敏捷制造技术方面,之后,学者们开始完善并拓展敏捷性概念,并进行研究框架设计和量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将其逐渐变成可操作化的概念并对之进行实证检验。 ????二、组织敏捷性的概念 ????雅柯卡研究中心认为,敏捷制造是指拥有多种能力的制造系统,它能够满足市场上快速变化的需求。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就敏捷性的定义达成一致,敏捷性的主要定义如表1所示。 ???? ????关于敏捷性的定义,大致可划分成广义观和狭义观两大类。根据广义观,敏捷性是与并行工程制造、CIM、TQM、资源需求计划(MRPII)、JIT和员工授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广义观不同,狭义观主要侧重于快速适应能力方面,然而,它不单单是指反应的速度(Sanchez Nagi,2001;Tsourveloudis Valavanis,2002),而是指对意外的、不可预见的变化迅速并且前瞻性地进行企业要素调整。狭义观认为,大多数当前应用的操作方法都没有针对不确定、不可预见的动态环境做出很好的调整,因此,这些方法不能够纳入敏捷性的概念。与其他方法相比,并行制造注重于资源的生产性运用所涉及的操作技术,而敏捷性则是指一种整合战略;柔性制造是被动型的适应,而敏捷制造是前瞻性的适应;精益主要反映利用有限资源的能力,而敏捷性则主要反映企业驾驭不可预测变化的能力。精益主要针对生产性资源、着眼于操作性技术的改进,而敏捷性着眼于战略,反映企业驾驭变化从而赢得敏捷竞争的能力;柔性指可变性,但没有反映出这种可变性的变化速度,敏捷性则主要反映可变性的迅速转变性;适应性侧重于企业适应能力的构建,力图建立一种具有适应性的“意识—反应”组织,敏捷性则侧重于企业敏捷竞争能力的构建。 ????三、组织敏捷性的分析框架 ????根据组织敏捷性的不同定义,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组织敏捷性的分析框架。Goldman等(1995)提出了获取敏捷性竞争能力的4个战略维度:(1)充实顾客;(2)合作以提高竞争优势;(3)组织起来以掌控变革;(4)杠杆化地利用人员和信息的影响。Yusuf等(1999)提出了敏捷性的竞争基础:速度、柔性、创新、前瞻性、质量和盈利性。他们认为,这些竞争基础是敏捷制造在协同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在这个框架中,他们区分了与企业不同层面相关的敏捷性:要素敏捷性是指个体资源层面(人员、机器和管理);微观敏捷性是指企业层面,而宏观敏捷性是针对企业间层面。这个框架包括敏捷制造的4个核心概念:核心竞争力管理、虚拟企业形式、重构能力和知识驱动型企业。Sharifi等(2001)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和明确的分析框架。他们提出了敏捷制造的4个方面:(1)敏捷性的驱动力;(2)战略性能力;(3)敏捷性的供应源;(4)敏捷性能力。这个概念性模型描述了4个方面要素之间的关系。Sambamurthy等人(2003)基于动态能力观提出了组织敏捷性的一个分析框架,他们认为,组织敏捷性这个概念有3个重要的维度:客户敏捷性、合作伙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