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的发展.ppt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稻埕的发展

大稻埕的發展 前言 大稻埕;一個多麼親切的地名,可惜在朝代的更迭中,被歷史淹沒了。現在已經少有人知道,台北有這麼一個名為「稻埕」的地名。她曾經是台灣首富雲集之處;她曾經帶領台北創造財富;她見證了先人的汗水;她留下了先人的智慧、古蹟、建築、文化、與歷史。 地名由來 台北盆地未開發之前,一片慌煙慢草的大稻埕,原是平埔族山胞「圭母卒社」的居住地。 1709年(康熙48)墾拓集團陳賴章取得官方墾照,開拓大加臘堡一代 (大稻埕即屬此一部份) ,才漸有漢人來往,從事耕種。當時這個地方有一個很大的晒穀場,供各庄共同使用,因而稱之為「大稻埕」。 歷史由來 淡水的開港通商,吸引了自各國湧來的洋行外商,使大稻埕從地域性商品集散地,一躍而為國際貿易的一站。當時各國的洋行富商,都沿著河岸分佈。劉銘傳在1885 年任台灣巡撫前後,便考慮外國勢力的進入及台灣貿易重心北移的趨勢,劃定大稻埕的淡水河沿岸為外國人居留區,並改善貨運、碼頭設施及電力通訊 等,奠定了大稻埕商業繁榮的基礎。  咸豐三年(1853)的「頂下郊拼」 ,決定了艋舺三邑人與同安人分道揚鑣的命運。淡水河淤積日益 嚴重、瘟疫的打擊,加上居民的保守排外心態,使得大稻埕迅速 地取代日漸沒落的艋舺,ㄧ躍成為繁榮的商業活動中心。 1860年淡水開港、1869年英商杜德在大 稻埕設立製茶據點後,相關茶葉貿易的發展帶動了大稻埕的繁榮。 而製茶葉的興盛、大量洋商聚居,加上原本的傳統南北貨交易,也 導致另一批買辦及本地富商的崛起。 年貨大街-迪化街 迪化街是現今最能代表昔日大稻埕風貌的街道。 這裡集中了許多老行業,自歸綏街以南依序為南北貨、中藥行及布帛的集 中區:南北貨集中於民生西路到歸綏街口,該段有各式的香菇、蝦米、等 乾貨,中藥行集中在城隍廟到民生西路口,布帛大多集中在迪化街的永樂 市場。迪化街是全臺灣最大的批發、零售市場,至今仍保有傳統的經營型態。 迪化街店屋,屬於長條形連棟式店鋪, 在房屋外觀的立面上,可以看到多種不同的風格,除了傳統瓦片 覆蓋的閩南式斜屋頂,還有兩層樓以上的殖民地式洋樓建築。其 上裝飾的山牆或女兒牆,更有繁密細緻的花草紋飾及柱頭裝飾, 構成令人讚嘆的視覺效果。 霞海城隍廟 地址:迪化街一段61號 成立:霞海城王廟是由福建同安移民,從同安的下店鄉城隍 廟奉請而來。來台後,最初奉祀於艋舺八甲庄﹝今老松國小一帶﹞,做為同安移民的信 仰中心。咸豐3年﹝1853年﹞,因為當地發生「頂下郊拼」,同安人戰敗,帶著神像逃到大稻埕。而於咸豐9年﹝1859年﹞建立,是大稻埕香火最盛的寺廟。 祭典:每年農曆5月13日是霞海城隍的例祭日。 林復振商行 地址:迪化街一段105號 地位:在民生路口,進入迪化街右前方105號,是和迪化街的興盛有重要 關連的「林復振商行」。它和旁邊相連的107、109號外觀相似,都是奠定大稻埕基業的大郊商林佑藻家族所興建,是大稻埕最老的商號之一。 小朋友我們一起來動動腦: 你有去過迪化街嗎?你看到了什麼?一起來告訴大家吧! * *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