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拔罐讲义 ?
拔罐法又叫“吸简疗法”,古代称为“角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造成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有竹罐、陶罐、玻璃罐。此外,还有铜罐、铁罐、现已很少用。还有抽气罐,用透明塑料制成,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于抽气;或用青、链霉素等药瓶磨制面成,瓶口的橡皮寒保留完整,便于抽气用。
二、拔罐的方法
拔罐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是火罐与水罐。
1、火罐法 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着在皮肤上,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闪火法 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一个酒精棉球,用火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将火退出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吸附在皮肤上。
(2)投火法 是用易燃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 不等纸条烧完,迅速将罐罩在应拔的部位上。应使纸条未燃的一端向下,避免烫伤皮肤,如图所示。
?
?
?
?
闪火法 投火法 架火法 抽气法
(3)滴酒法 用95%的酒精1~3滴滴入罐内(切勿滴酒过多,以免拔罐时流出烧伤皮肤),沿罐内壁摇匀,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
(4)贴棉法 是用大小适宜的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下1/3处,用火将酒精棉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
(5)架火法 用不易燃烧、不易传热的物体,如姜片等置于应拔部位,然后将酒精棉球置于瓶内,用火点燃后将罐迅速扣下。
2、水罐法 将竹罐放在锅内,罐口朝下,加水煮沸,用镊子夹出,迅速用凉毛巾紧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肤上。锅放入适量的祛风活血药物,如羌活、独活、当归、红花、麻黄、艾叶、川椒、木瓜、川乌、草乌等,即称药罐。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症。
3、抽气法 即将青、链霉素等药瓶磨制成的抽气罐紧扣在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就能吸住。
以上各种方法,一般将罐留置10~15min,待拔罐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时,将罐取下。若罐大而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时间,以免拔罐部位的皮肤起泡。起罐时,若罐吸附过强,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伤皮肤。一般先用右手握住罐,左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住皮肤,待气体进入罐内,即可将取下。
三、各种拔罐法的运用
1、闪罐 即将罐吸住后,立即拔起,多次反复地将罐吸住拔起,再吸住,直到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病。
2、走罐 又称“推罐”或“擦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的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一般选用口径较大的罐,最好用玻璃罐,罐口一定要平滑。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或凡士林等,再将罐吸住,用右手握住罐子,慢慢向前推动,推时罐口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左右来回推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 3、刺血拔罐 又称
刺络拔罐。即将应拔部位
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
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
后,再行拔罐,以加强刺
血治疗的作用。此法适用于 起罐法 走罐法
急慢性软级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症。
4、药罐 一种是在水中放入药物,把竹罐放入药汁中,煮10~15min,然后按水罐法吸在所需部位。另一种是在抽气中先盛贮一定的药液(约为罐子的1/2~2/3),常用的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然扣按抽气罐操作法,抽去空气,使罐吸在皮肤上。也有在玻璃中盛1/2~2/3的药液,然后用火罐法吸在皮肤上,常用于治疗风湿病、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除上述几种方法之外,对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还可以成为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之为“排罐法”。有时可针罐结合,即先在一定部位针刺,再以针刺处为中心吸上火罐,称为“针罐”。在临床上,根据病情需要不宁中进行摩罐、拨罐、颤罐、拧罐、留罐等。
四、适应范围
拔罐一般适用于风湿痛、腹痛、胃痛、消化不良、头痛、高血压、感冒、咳嗽、腰背痛、痛经、目赤肿痛、毒蛇咬伤及丹毒、红丝疔、疮疡初起未溃时等。
五、拔罐的适应证
(一)风寒痹痛和风湿痹痛:在痹痛局部选穴拔罐,如腰痛拔肾俞、腰阳关、腰眼、次髎等穴;腿痛拔环跳、阴市、伏兔、委中、阳陵泉、绝骨等穴;上肢痛拔肩髎、合谷、外关、臑俞等穴。
(二)目赤肿痛:在患侧太阳穴用刺络拔罐法。
(三)感冒:用走罐法拔背部。先在背部涂搽润滑剂,在大椎穴上拔一大口径火罐,然后两手按住火罐慢慢沿督脉向下推滑至腰骶部,再向外上方推移至肺俞穴,停罐于此;再用上法推另一罐停留于另一肺俞穴,5~7分钟起罐。
(四)咳喘:第一次拔大椎、风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