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王渔洋的“神韵”论及“神韵”诗.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渔洋的“神韵”论及“神韵”诗   (淄博市高新区第四小学,山东 淄博 255000)   摘 要: 清初诗坛,王渔洋以其“神韵”论及“神韵”诗名噪一时,执吟坛牛耳者几五十年。王渔洋的诗以“沉着痛快为底,清幽淡远为表”。作者的感情借平淡的景物抒发出来,含蓄蕴藉。所谓“自然天成”,又有作者情感的参与。王渔洋的“神韵”论是不同于前人的有自己特色的“神韵”论,于平淡中见真性情。   关键词: 王渔洋 “神韵”论 “神韵”诗   王渔洋的诗笼盖百世,囊括古今,尤浸淫于陶孟之间,所谓“山水清音”。作诗讲究神韵,追求清幽淡雅的风格。不拘泥于文字,崇尚“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蕴藉的风格。“神韵”说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海内无不知者,但同时由赵执信首先写了《谈龙录》对“神韵”说发难,引起轩然大波。而后历代名家都对“神韵”说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其中尤以袁枚的见解为独特,“阮亭主修饰,不主性情”等。   一、“神韵”说的争论   赵执信批评“神韵”说过于玄虚缥缈,脱离实际,由此理论而写作的神韵诗则“诗中无人”,没有感情。赵的批评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赞同。与此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翁方纲、袁枚、纪昀、梁章钜等。如梁氏即认为:“王渔洋谈艺四言:曰典,曰远,曰谐,曰则,而独未拈出一真字,渔洋所欠者真耳。”   袁枚对王士祯的态度是“不相菲薄不相师”,尽管比较折中,但对其诗缺乏真情却批判得最严苛:   “阮亭主修饰,不主性情。观其到一处必有诗,诗中必用典,可以想见其喜怒哀乐之不真矣。”   赵王之间的争执具体在以神龙喻诗的认识上。王士祯曾说:“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赵言:“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泥于所见,以为龙俱在是,雕塑者反有?o矣。”在此,赵王之间的争执实际上围绕“形”与“神”的问题。王氏强调“神”,对“形”的要求只抓住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能体现“神”即可,“形”总是为“神”服务的。而赵氏则强调“形”,对“形”的要求严格到完整不缺,却忽视了“神”。赵执信对“神龙”的认识不无道理,指出了王士祯之“神龙”论的负面效应。诚然,对那些不知诗为何物的人,以王氏的方法作诗,犹如盲人摸象,以局部代整体的危险是存在的,但不能据此认为王士祯的“神龙”论是谬论。事实上,王氏的言论所占的位置较赵氏为高。譬如现代抽象派画家毕加索的画,把各个物体的特征进行凝练,抽象概括,再加上画家自己的创作,呈现给阅画者的已然不是事物实体,脱离真实远矣。然而真正知画者,会从中看到作者的情绪,感受到画面的力量,知道画的真实价值。   梁章钜所说的王渔洋之谈艺四言,《带经堂诗话》中如此记载:《六经》、《廿一史》,其言有近于诗者,有远于诗者,然皆诗之渊海也;节而取之,十之四五,阢结漫谐之习,吾知免矣:一曰典。画潇、湘、洞庭,不必蹙山结水:李龙眠作阳关图,意不在渭城车马,而设钓者于水滨,忘形块坐,哀乐嗒然,此诗旨也:次曰远。《诗》三百○五篇,吾夫子尝弦而歌之,故古无“乐经”,而《由庚》、《华黍》皆有声无辞;土鼓?@铎,非所以被管弦叶丝肉也:次曰谐音律。昔人云,《楚辞》、《世说》,诗中佳料,为其风藻神韵,去《风雅》未遥;学者由此意而通之,摇荡性情,晖丽万有,皆是物也:次曰丽以则。(《蚕尾续文》)   而赵执信之所以从王渔洋的诗中看不到人,梁章钜以为王渔洋论中不提真,与他们不理解神韵诗所追求的深层的审美内涵有关。王渔洋在《师友诗传录》中说:   唐司空图教人学诗,须识味外味。坡公常举以为名言。若学陶、王、韦、柳等诗,则当于平淡中求真味,初看未见,愈久不忘……水味则淡,非果淡,乃天下至味。又非饮食之味所可比也。   由此看来,追求“味外味”,“于平淡中求真味”,才是王士祯追求的理想诗境。而典、远、谐则都是为了达到“味外味”而设的标准,并不与“真味”相抵触。   二、“神韵”论的理论来源   既然谈到“神韵”论的深层审美标准,就需要了解“神韵”论的理论来源。   一般来说,“神韵论”的直接理论来源于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和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士祯直言不讳地说过:昔司空表圣作《诗品》凡二十四,有谓冲淡者云:“遇之匪深,即之愈稀”;有谓自然者曰:“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有谓清奇者曰:“神出古异,淡不可收”,是三者品之最上。(《鬲津草堂诗集序》)   一般认为,王士祯晚年所编的《唐贤三昧集》是他的“神韵”论的实践成果,所选之诗是他认为符合神韵标准的,他自己说所选依据是司空图和严羽的言论。   《唐贤三昧集》之所以推崇王维、孟浩然等一派清音,而不选李杜,是因为除了王渔洋自己解释的是效法王安石选《唐百家诗》外,更重要的是他认为王孟的诗更符合“于平淡中求真味”的神韵标准,有“不着一字,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