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文学史4 明代文学复习重点资料
绪论
第一节 明代社会及思想文化的特点
一、前期社会及思想状况
1、朱元璋的独裁统治
(1)中央政权:左丞相胡惟庸案 大将军蓝玉案
(2)社会经济方面:“重农抑末” “片甲不许下海”
(3)思想文化方面:程朱理学 八股文 剥夺士“隐”的权利 文字狱 文人的奴化品格
(4)高启案
2、明成祖朱棣
(1)建立内阁制度:削弱诸王权利
(2)设立锦衣卫和东西厂
(3)命胡广、杨荣等人修《性理大全》
《明史·选举志》记:“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4)方孝孺案
二、中后期社会政治状况
1、 土地兼并激烈。
2、赋税徭役加重 流民问题
3、政治斗争也日趋激烈。
嘉靖时内阁大学士严嵩专权,熹宗天启(1621—1627)时,又有宦官魏忠贤弄权。
明神宗万历 时出现的东林党人,其代表人物是顾宪成。晚明又出现“复社”,在政治上继承了东林党的传统。
三、中后期思想状况
明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间,出现了王守仁(1472~1529)为代表的“心学”即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王守仁认为“理”在人们的心中。他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圣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不是装做道学的模样。”(《
王守仁之后,“王学”的流派很多,其中重要的有泰州学派,也称王学左派。王学左派的代表人物是王艮(1483~1540),著有《王心斋遗集》。他对程朱理学提出非议,强调“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黄宗羲:《明儒学案·心斋语录》)。另一著名人物李贽(1527~1602),著有《焚书》、《藏书》等。他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焚书·答邓石阳书》)
在李贽等人的思想的启发影响之下,明后期思想文化界出现活跃局面,东林党及后来复社的出现都是这种活跃局面的表现。
第二节 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明前期,除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以及宋濂、刘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之下,诗文方面“台阁体泛滥,戏曲方面以时文为南曲,文学长期发展缓慢。
王守仁“心学”的出现,带动了明代儒学的复兴,与之同时,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倡言复古运动,反对台阁体文风,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抵制明朝的正统“儒”道,提倡恢复到宋以前的“儒”道。
明后期,泰州学派和李贽的出现,给文学送来春风,形成一股进步文学思潮,代表人物除李贽外,主要有戏剧家徐渭(1521~1593)、汤显祖(1550~1616),小说家冯梦龙(1574~1646),诗文家袁宏道(1568~1610)等。
晚明进步的文学思潮的主要观点和倾向是:
1、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
李贽《童心说》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提出真情至上论,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袁宏道论诗文创作也主张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2、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假文学。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在《寄达观》中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李贽说:“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
冯梦龙《序山歌》也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则以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苟其不屑假,而吾藉以存真,不亦可乎?”这些主张鲜明地表现出反道学、反假文学的倾向。
3、反对摹拟古人,强调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
李贽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徐渭《叶子啸诗序》说:“不出于己之所得,而徒穷于人之所尝言,曰某篇是某体,某篇则否;某句似某人,某句则否。此虽极工逼肖,而已不免鸟之为人言矣。”
袁宏道在《与丘长孺信》中也说:“今之君子,乃欲概天下而唐之,又且以不唐病宋。夫既以不唐病宋矣,何不以不《选》病唐,不汉魏病《选》,不三百篇病汉,不结绳鸟迹病三百篇耶?果尔,反不如一张白纸。”他主张“各极其变,各穷其通”。
4、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特别推重戏曲和小说。
李贽将《西厢记》、《水浒传》视为天下“至文”,大力提倡被当时正统文学观念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