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杨学进:用歌声爱上一座城
毫无疑问,作为上音教授的杨学进和舞台上甜美动人的云南妹子是不同的。当我如约来到上海音乐学院的琴房时,其实杨老师的课时已经结束了,但她还在精益求精地“拖堂”,让一旁戴着眼镜的女生“再唱最后一遍”。女孩子羞涩地瞥了我一眼,站立好,开始唱一首曲调悠扬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而杨学进则时而弹琴伴奏,时而轻声伴唱,甚至几度起身弯腰、踮脚,用手掌轻轻按在学生的小腹和头顶上,示意学生用哪里发声、从哪里发力……在这一首歌的时间里,师生严肃而投入,以至于我觉得自己在这间小小的琴房里是个不该存在的人,大气都不敢出。
一曲终了,杨学进笑眯眯拿出三颗奶糖,一人一颗。这一笑之间,她圆圆的眼睛弯起来,精巧的下巴微微一翘,又变回了台上那个所有人熟悉又喜爱的云南“百灵鸟”来――时光仿佛也格外优待她,她的笑容里甜美不减,她的眼睛里始终有明媚的光。而事实上,杨学进1982年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之后她放弃了进入国家级歌舞团的工作机会,选择留在上海,在母校躬身三尺讲台,尽管这需要克服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障碍。这么多年来,杨学进培养出了上百位优秀的学生,他们之中有大半是外地生源和少数民族,而这些学生毕业之后也大多选择留在上海,感念老师的提携,也反哺这座城市,一如老师当年。
用责任架起一座桥
一个城市靠什么留住外来的艺术人才?多年来,来自云南的少数民族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杨学进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于此,在她看来,其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无疑就是给年轻人以舞台。“舞台是一面放大镜,面对观众演唱,既是对心理素质的锻炼,又是对感情交流的培养。”自己就是歌唱家的杨学进很清楚,对于学表演的人来说,舞台从来就是最好的成长平台,不仅可以让他们收获观掌声与自信,更可以让他们对身处的城市产生归属感。但大上海好戏连连,那些世界级的优秀表演已然让人应接不暇,本土的大师和专业表演院团更是轮番登场,哪里还有余地留给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甚至“尚未出茅庐”的学生?对此,杨学进另辟蹊径,早在2004年,她就曾带着12名学生在上海图书馆举办“声泉”演唱会。自那一年起,她促成了上海音乐学院与兰心大戏院的合作,兰心大戏院免费提供星期六下午的舞台,并以二三十元的低票价对外销售。在这里,学生们的舞台经验可以慢慢积累:高年级的学生唱唱歌曲联唱、两人唱;低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唱唱小组唱;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则为她们搭起独唱的大舞台。这还不够,每次有人邀请杨学进演出或开演唱会,她也总想着怎样带上自己的学生们。
就这样,杨学进成了音乐学院里最早将“师生音乐会”做成常态的人。“这些年我们跟着老师多了许多机会。”提起这一点,她的学生们总是特别感动,而杨学进对此却满心坦荡:“这难道不是我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么?很多年前当我从云南只身来到上海,我的老师也就是这样对我的。”原来,当年的彝族少女杨学进从云南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时,身上只有父亲一个月的工资70元,为此她虽然知道自己的专业要爱护嗓子,还是不得不吃着父母托人带给自己的辣子和腐乳一餐餐的应付度日。但她的老师胡靖舫及时发现了学生的窘境,毫不犹豫伸出援手。“胡老师像慈母一样教我,带我,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地引领我这个从大山里来的小姑娘一步一步迈向艺术的美好境界”。学生时代的杨学进因为要去北方城市参加比赛,胡靖舫老师还特意自己花钱给她买了件大衣。无独有偶,当崭露头角的杨学进登台巴黎香榭丽舍大剧院举办独唱音乐会之前,美声声乐教育大师周小燕不顾高龄,“串行”指点,每周给她上一到两次“小课”,只为助力一个年轻的民族高音歌唱家能够唱响欧洲。想起昔日种种,杨学进觉得自己如今对学生所做的一切再应当不过了,“当年我来到上海孤身一人,我的成长离不开每一个对我伸出双手的老师们。而我知道她们需要的不是我的报答,而是爱的传递。”
用歌?爱上一座城
如今的杨学进已经在上海待了近40年,不仅外在俨然是个雅致的上海女子,那种在日常生活中发掘美好与精致的敏感力也仿佛融入血液。比如,当我约她到汾阳路上上音对面的临街咖啡店小坐闲聊时,她却领着我从咖啡店的侧门绕进了紧邻着的汾阳花园酒店,于曲径通幽处轻松觅得自带玻璃落地窗和一整片绿草坪的小洋房咖啡馆一座,当我们惬意地对坐在宽大松软的丝绒沙发里时,我不禁觉得,她已经真正是个上海女人了。
之所以作此想,自然是因为杨学进近几年来对“上海老歌”的热爱与研究实在惹人注目――一方面,毕竟大家都知道她是个专业唱民族歌曲的少数名族歌唱家,身上的一切标签似乎都和上海老歌不搭界;另一方面,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浑身不搭界的“魔都新移民”,却在上海老歌的发掘与研究上做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她不仅出版了数张上海老歌专辑,举办了“爱侬上海”音乐会,更把多年收集整理的上海老歌写成了专业教材。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