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满文文献概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满文文献概论

清代满文文献概论 贺灵 摘要:清代满文文献的形成过程,与满语满文兴衰的关系;满文文献形成的阶段性;满文文献基本情况及代表作;满文文献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闪光点:满文文献的资料价值、历史作用、文化意义。 ?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国近三百年,其统治民族为满族(清代称满洲)。满族是女真(亦为女直)的后裔,而女真的前身为肃慎、挹娄、勿吉、鞣鞫等。满族在清代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称满语满文。满语由女真语演变而来,系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属拼音文字,已有400年历史,初创于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时称老满文(亦称“无圈点满文”)。老满文有许多缺点,其中多音字母为其最大缺点,拼写人名地名甚为不便,故使用30年后,皇太极命学人改革老满文,于1631年(明崇祯四年)形成新满文(亦称“有圈点满文”)?。满族入关后将满语满文定为“国语”、“清文”。有清一代,形成了诸多满文古籍文献,不仅资料价值高,而且内容广泛,涉及政治、法律、军事、财经、哲学、民族、民俗、宗教、外交、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天文、地理、历史、考古、医学、数学、水利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年来,对清代满文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是个文化空白,对满文文献的资料价值和文化意义,没有足够认识,使这一传统文化资源严重流失,造成了不少无可挽回的损失。本人出于对满文文献的爱好,对现存世界范围的这类文献及其价值、意义作一概论。 一 ?在清代,满文文献的大量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自创制“老满文”始,至清朝退出历史舞台,先后已有300年的历史。在这300年间,满文文献的形成随着满语满文的兴盛而兴盛,也随着满语满文的衰微而衰微。根据资料分析,老满文改造成新满文之后,康熙年间推广较快,东北各少数民族基本掌握了该文字。在中央政府,有关奏折、谕旨都要求用满文书写。尤其是很多汉、蒙古、维吾尔等官员也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满语满文,使“国语”、“清文”的使用范围大大拓展。满族入关之后,由于其社会形态造化的文化形态(对满族入关前的文化形态有争论,或日氏族文化,或日奴隶制文化,或日封建社会前期文化)已不适应其统治需要,因而大量吸收汉文化。一批汉文化古典作品自顺治年间起便被译成满文刊刻印行,如:《三国志演义》、?《三国志》、?《唐代演义》、?《诗经》、?《西汉演义》、?《东汉演义》、?《南宋演义》、?《前七国》、?《列国演义》、《封神演义》、《西厢记》、《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好逑传》、《南宋传》以及诗歌、古文等。这些古典作品的翻译印行,为汉满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对满族的汉化起了文化上的推波助澜作用。 ?清朝建立,满族入关数十年期问,满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便发生了很大变化,满族各阶层已全面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尤其令清廷担忧的是,在如此短暂的期间内满语满文已开始为汉语汉文所取代,严重威胁着“国语”、“清文”的命运。故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三令五申广大满族官兵加强“国语骑射”的学习。但是,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同化的客观规律是无可改变和抗拒的。到乾隆中期,满语满文已接近被汉语汉文所取代,连满族官员不会讲满语、不识满文的情况都很普遍。到乾隆朝,满洲官员不会讲满语、不识满文的情况更为突出。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一件上谕中指出:“今日理藩院侍班官内有四员,不惟清话生疏,甚至竟不能习者伊等俱系满洲人员,所司又系清字事件,若全然不晓,何以办事?由此而推,则衙门各员内不能清话者,当复不少。清话原满洲根本,旗人首当以此为务。倘不专心习学,以至日久生疏,则成何体制?”于是要求“京察之年,必须清语熟习,办事妥协者,方准保列一等。其不能清语者,办事虽好亦不准保列。”又宣布:“伊等不循照此保举引见时,留心试问有不能清语者,唯该堂官是问。”根据这一条谕旨,盛京将军衙门作出规定:“嗣后所属各地应报事件,只准写清字;其他部院咨报之汉文事件中,如有应报盛京将军者,须译成清字。”清廷将清语视作保持满洲传统之根本。为保存满文,在任用官员、官员保列、引见等方面把熟悉清语作为首要条件。而且在上呈下达的文件中也把应用清文做出明确的规定。尽管清廷为了保持满文采取了以上措施,但奏效甚微,未能挽救满语满文走向衰落。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盛京将军恒禄查盛京八旗官兵清语骑射情况后上奏道:“奴才窃查盛京之八旗满洲、蒙古官兵之骑射,官员之技艺虽有差异,但尚属谙练,其兵丁内不娴熟者十之一,火枪技艺尚属整齐。考清语,新满洲、锡伯、蒙古内能够说者、勉强能够应付眼前者、不能者各有别;旧满洲、边军官兵内有会说且能听懂者,索性不能说且不懂者甚众。”由此可见,归服清朝较晚的新满洲、锡伯、蒙古等,因地域关系,接触汉文化较晚,因而满语水平与满洲相比略高一筹。盛京将军恒禄于乾隆三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