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陇南的_点高山_风俗及其文化意蕴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13.01.002陇南的“点高山”风俗及其文化意蕴余永红(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甘肃成县742500)摘要:“点高山”是陇南最为古老的端午节民俗之一,即在高山地带点燃篝火的一种具有宗教祭祀性质的端午节民俗现象。无论流行的地域范围,还是其本身的视觉文化符号信息,以及宗教祭祀仪式,都蕴涵了鲜明的氐羌民族文化因素,是氐羌民族宗教文化和汉族端午节风俗融合的结果,既是融合于当地汉族的一种氐羌族群文化追忆,又是对汉民族端午风俗的丰富和发展,从而形成一种陇南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考察陇南地域民族文化融合的一种古民俗活化石。关键词:陇南民俗;端午节;点高山;文化意蕴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236(2013)01-0007-05“点高山”是陇南最为古老的端午节民俗之一。陇南民间在端午节期间主要流行拔艾草、插柳条、绾手襻、吃粽子、烙花馍、点高山等,其中点高山是最具有陇南地域特色的民俗现象,其流行的范围仅仅限于陇南地域,陇南北部天水的部分县区也流行此风俗,但从广义的地域概念来讲,“陇南”即陇之南,泛指处于甘肃南部一带的秦巴山区,其范围包括目前天水市和陇南市的广大地区,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以前,武都、天水地区仍统称陇南[1]。端午节点高山风俗在国内其他地域十分罕见。点高山风俗在解放前还普遍流行,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部分地区还在延续,但其规模和仪式已有所衰退,之后由于社会历史变迁以及受国家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点高山风俗目前已基本消失。“点高山”的名称是对该民俗活动过程的概括,即在高山地带点燃篝火的一种具有宗教祭祀性质的端午节民俗现象,陇南以及天水各县区点高山的具体仪式虽然有所差异,但其核心议程以及所传达的文化寓意基本相同。一、点高山风俗概况点高山民俗的主体仪式虽然于端午节进行,但其准备活动于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以后即开始,村中的牧童在春季放牧期间,事先将树枝砍下来在野外晒干,并选择高山上平坦地带堆积起来形成“塔形”小山堆,并由年长的牧童负责组织,于端午节前夕在村中筹集钱粮,购置一些必须的祭祀用品,待端午节的到来。每个村庄都有点高山的相对固定地点,例如西和县兴隆乡叶河村的“对面山”山腰地带,有一处平台称为“高山台”,即是该村每年点高山的固定地点。农历五月初四夜晚,点高山仪式即陆续开始,部分村庄的点高山仪式则于五月初五凌晨开始,牧童们打着用松树枝叶和桦树皮制作的火把,将堆积起来的干柴点燃,围着熊熊大火欢呼雀跃,全村的百姓都在村里观看这夜空中奇特的篝火晚会,直到柴火熄灭牧童们才回家。端午节这天,宗教祭祀活动即正式开始,陇南一带的点高山仪式其实是祭祀本村山神、土地神的宗教活动,牧童们同时充当了会首的角色,他们除了事先准备柴火以外,还要在村中挨家挨户地筹集钱粮,到端午这天,杀猪宰羊,请村中的老人和阴阳先生来主持祭祀山神土地的活动,而牧童们则在点高山的火堆旁边架起锅灶煮肉,进行野餐聚会活动,其隆重程度不亚于春节。所以点高山既是村中的宗教祭祀仪式,又是村中男孩子野外聚餐的节日,陇南北部地区每年的乞巧风俗中,七月七日则是女孩子乞巧聚餐的节日。7天水一带的点高山风俗则结合了羊皮扇鼓舞的傩祭活动,牧童围着火堆敲打羊皮扇鼓,翩翩起舞[2](P59)。在陇南地区,羊皮扇鼓舞则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活动,俗称为“传神”或“传爷”,而且有专门的巫师(当地俗称“师公子”),流行的范围也十分广泛,通常于正月、腊月或七月间进行,宕昌县的藏族同胞在丧葬习俗中也进行羊皮扇鼓舞的祭祀仪式,但端午节期间则没有此仪式。点高山作为一种原始古老的民俗活动,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含义,但缺乏充分的史料记载,有据可查的历史文献仅限于陇南以及天水部分地区的方志和县志中,而且极为简略。《西和县志》记载:“牧童在山野把柴草堆成塔形,拂晓点燃,大家围坐火旁聚餐,唱山歌,叫做‘点塔儿’。”[3](P698)《康县志》:“牧童在山坡上点燃柴摞炒吃鸡蛋,谓之‘高高山’。”[4](P258)《礼县志》:“是日家家门插柳梢,县境乡村在前夜‘点高山’。”[5](P720)《漳县志》:“门插柳枝,儿童以红索系腕颈,涂雄黄于耳、鼻。邻友以角黍相馈赠,牧童祀山神,积薪为山,于鸡鸣时焚之,俗称‘点高山’。”[6](P34)由于流行的范围相对狭小,且县志中的零星记载并没有反映出点高山的整体过程,所以对于其文化渊源更无从考察,对研究该风俗带来一定的困难。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端午节风俗活动中,也罕有关于“火”的记载,只是在宋代的端午节风俗中有一项“焚故药”的活动:“是日午时每户人家将先前家中所存放的旧药拿出来,放在庭院中将其焚烧殆尽,俗谓以此可辟疫气。”[7](P639)但从其形式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来看,似乎与点高山无太大关系。陇南当地民间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