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Ethernet---三十年的崇拜
Ethernet---三十年的崇拜
Ethernet---三十年的崇拜
不久前,许多网络界人士汇聚美国加州,在这个Ethernet诞生的地方,共同庆祝以太网30周年华诞。
以太网之父Bob Metcalfe也参加了庆祝活动,当有记者问他,您发明以太网时,想到过它会有今天的繁荣么?Bob Metcalfe说,绝对没有。
是啊,有谁能想得到,由当年一个小小的协议演进而来,历经三十年的坎坷,今天的以太网,已然连接了全世界90%的电脑和服务器。就在这短短的三十年之间,以太网造就了一个现代神话。
缘起简单连接
1973年,为了实现几台电脑之间的简单联接和信息交互,施乐公司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的研究员Bob Metcalfe描绘出了大致的网络构想,并将这项技术命名为“Ethernet”。当时的数据传输速率为2.94Mbps,以太网就此诞生。
1980年,由Xerox、Intel、DEC三家公司公布了Ethernet技术规范。1983年IEEE计算机通信委员会通过的802.3局部网络协议(CSMA/CD)基本上和Ethernet技术规范一致。于是,Ethernet技术规范成为世界范围的第一个局部网络技术规范。当时对以太网最突出的几个特征描述有:总线式拓扑结构、以标准的基带同轴电缆为传输介质、传输速率是10Mbps等,尽管这些特征在今天看来已面目全非,但这些规范的制定,给了以太网天生开放的土壤。
以太网发展历史
1968-1972 aloha无线电系统 夏威夷大学开创争用型通信
1973-1977 首个以太网 2.94m metcalf和boggs建立cama/cd
1979-1983 粗同轴以太网 10m com(dec、intel、xerox)10base5
1980-1982 细同轴以太网商品化 10m 3com isa总线与10base2相连
1984-1987 双绞线以太网 1m utp hp、att 1base5
1986-1990 综合布线+双线绞线以太网 10m synoptics、hp 10baset
1990-1994 交换式和全双工以太网 10m kalpana ether switch
1992-1995 快速以太网 100m utp grand junction 100baset
1996-1998 千兆位以太网 1000m ieee802.3z 1000basef
2002 万兆以太网 10000m ieee802.3ae 10g
Metcalfe在发明之初曾经说过:网络将越来越重要,它的价值将随着用户数的增多而同比增长。这就是著名的 “Metacalfe 预言”。
随着以太网的发展,Metacalfe 预言得到了最好的证明。以太网的传输速率从最初的不到10Mbps逐步扩展到100Mbps、1000Mbps、10Gbps,而价格也随着工业化生产而迅速下降。在成长的道路上,以太网凭借简单、高效、低成本的优势,逐渐成了企业局域网络(LAN)技术的主角,随着千兆以太网的出现,以太网已经伸展到城域网(MAN)领域,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10G标准的出台将万兆以太网引入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
开放易用至胜
如果你敢对以太网说个“不”字,可能会像异教徒一样,被乱棍打死!因为,今天的以太网已经成为众人心目中的“正教”。其实,在以太网的前前后后,网络的江湖中出现了大大小小各种不同的“教派”,其中,FDDI、令牌环、ATM等协议都与以太网有过一拼。但最终却是以太网络一统江湖。谈及其中的原由,极进网络总经理,也是前任千兆、万兆以太网联盟主席李中元认为,正是由于有IEEE、10G以太网联盟等各种国际组织,通过几百家公司工程师的共同努力,才造就了以太网的辉煌。李中元说,“在发展一个新技术,新标准的时候,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保持产品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只要新的技术具备兼容性的特点,终端用户就可以自由选择市场上任何厂家的任何产品来扩充自己的网络,而不需要考虑兼容性的问题。这也正是以太网生存乃至流行的重要因素。”
随着业界对各种新型以太网技术的支持,从10兆到100兆到千兆到万兆,从共享到交换,终端用户接受了以太网的一次次升级,以太网的开放性、可伸缩性以及永不停滞的发展,也正是如此,使得以太网的大旗下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忠实的使用者。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原因,李中元认为,那就是,无论是设计、安装还是维护,以太网都非常简单,在这个方面,它远远超过ATM和SONET等复杂的技术。
圣旗下的修修补补
如果说当年 Metcalfe草拟的以太网协议是一面圣旗,那么,它的丰功伟绩就在于为以太网的发展指明了大方向。但是,仅有大方向是不够的。从圣旗立起的那一天起,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天,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