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参考资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战国策》参考资料

《战国策》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基本问题 一、编定和流传 《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战国策》之名,始于刘向《战国策书录》。 《战国策》总共三十三卷,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史事。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BC400—BC22O年)。 《战国策》一书,乃是经过刘向重新编定而成,有东汉高诱注,但已经残缺。《战国策》在宋代已经残佚,后由曾巩补订而成。宋代姚宏、鲍彪又续为校注。元代吴师道又再加校注,成《战国策校注》,清代黄丕烈有《重刻剡川姚氏本战国策札记》。 在建国后的考古发掘中,《战国策》也有较大收获。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有《战国纵横家书》27章,称为帛书《战国策》。其中10章见于《战国策》,有8章见于《史记》,剩下的即为古佚书。 二、作者 关于该书作者,历来都有较大争论。 1、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其纪事不皆实录,难尽信,盖出于学纵横者所著。”于是将其改入子部。纪昀认为作者既不是一人,于是将其又改入史部。 2、清牟庭相认为该书是蒯通所作。罗根泽在20年代著《战国策作于蒯通考》,根据《史纪》“蒯通善为长短句”和《汉书》“自序其说,号曰《隽永》”,认为《隽永》就是《战国策》。金德建《战国策作者之推测》,认为该书乃《蒯子》8篇加上《主父偃》25篇而成。 3、该书乃是战国纵横家言行的史料集,最初作者可能是各国策士。战国中期以后,纵横家十分活跃,其门徒多将其老师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机智谋略、精辟言论、动人事迹记录下来,供后人学习揣摩。后来有人将这些单篇文章加工汇集成书,因编者不同,所以书名也不同。 三、《战国策》的内容和思想 《汉志》云纵横家“盖出于行人之官。”在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逐渐兴起,动乱的社会又为策士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如苏秦、张仪等,原本布衣,而功成名就。 该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1、提高策士地位 2、注重功名利禄、朝秦暮楚 《战国策》因与正统思想相抵触,因而长期以来被排斥,故研究的人不多。曾巩以之为反面教材,认为是“邪说”,鲍彪言“学者不习”,清代陆泷其有《战国策去毒》,认为该书“坏人心术”。 由于《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近代以来,该书逐渐受到重视,一则因其史料价值,刘知几《史通》说“逮孔子云没,经传不作,于时文籍,唯有《战国策》及《史记》而已。”司马迁说:“战国之权变亦颇有可采者。”(《史记。六国年表序》),一则因其铺张扬厉、善用譬喻和寓言等文学价值。 四、《战国策》的文学价值 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与《左传》相比,《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而《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战国策》则采用了更为丰富的方法: 1、虚构 《唐且为安陵君劫秦王》 2、事件集中,情节起伏 3、言行个性化 4、细节描写 第二、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富于文采。 《战国策》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 1、善用譬喻 长于譬喻是先秦文学的共同特征,诸子散文、历史散文、《诗经》、《楚辞》都是如此。《战国策》说辞大多引类譬喻,借动植物或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比喻,循序渐进的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如《楚策》四“庄辛说楚襄王”,即连用四个譬喻,指出其危险性,极有说服力。 2、善用寓言 《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 3、语言铺张渲染,善用对偶、排比 《战国策》在文学史上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汉的政论散文、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描绘人物形象,也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更为向前发展。 ·章培恒 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 》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文档评论(0)

htfyz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