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校书·诗》训诂术语初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香草校书·诗》训诂术语初探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香草校书·诗》训诂术语初探 陈伟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于鬯是继王氏父子之后与俞樾、胡澍、孙诒让同时的晚清皖派朴学家。他上承乾嘉学者,其著作《香草校书middot;诗》八卷中沿用了许多训诂术语。本文梳理于鬯所用“之言”“读为”两个术语及其训诂实践,对其用例进行解释和举例说明。   [关键词]于鬯;《香草校书middot;诗》;之言;读为   训诂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有自己的一套术语。训诂术语最初比较简单,到东汉,一些辞书和古书注释里面使用的术语就多了起来,至清代体系已较完备。在训诂实践中,训诂学家们使用这些术语虽然略有差别,但基本上是固定、统一的。于鬯(1854—1910)作为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小学家,在《香草校书middot;诗》中多继承了这些历代流传下来的训诂术语。   一 之言   “之言”在传统训诂学中是声训的常用术语,主要用于揭示解释词与被解释词之间音近义通的关系。于鬯用此术语表声训,释词与被释词在语音上或同音,或双声、叠韵,在意义上常具有同源关系,有时也说明通假。如:   1.羔羊之皮。(卷十一middot;羔羊)   鬯案:言“皮”不厌“裘”,则皮者皮弁也,非裘也。……又案:《郊特牲记》:“三王共皮弁素积。”《家语middot;冠颂》:“三王共皮弁素緌。”……緌之言委也。其命名为緌,正取委蛇之意。   2.猗彼女桑。(卷十三middot;七月)   鬯案:此“猗”字《文选middot;七发》李注引作“倚”。……《毛传》云:“角而束之曰猗。”即是此意。角之言捔也。   3.天夭是?。(卷十四middot;正月)   鬯案:此“天夭”亦自不误。……窃谓夭之言妖也。《周礼》:“硩蔟氏掌覆夭鸟之巢。”郑注云:“夭鸟,恶鸣之鸟。”则夭鸟者,妖鸟也。   4.谁能执热,逝不以濯。(卷十七middot;桑柔)   鬯案:濯当是盛热之器。盖热不可执,必有器盛之然后可执。故曰:“谁能执热,逝不以濯。”《仪礼middot;特牲礼》云:“视壶濯及豆笾。”濯与壶豆笾并称,则器固有名濯者。……抑濯之言杓也。勺声翟声古??同部。   例1、例4中释词与被释词为叠韵关系,緌、委古音同属微部,濯、杓古音同属药部;其余为同音关系,角、捔同属见母屋部,夭、妖同属影母宵部。就意义而言,例1、例3中释词与被释词为同源关系,释词与被释词不仅古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也存在联系;例2、例4中释词与被释词为通假关系。   二 读为   “读为”常用作破通假或注音,于鬯在训诂实践中用此术语表示破通假,以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术语前为借字,后为本字。于鬯多用“当读为”,除“读为”“当读为”外,还有“盖读为”“盖当读为”“疑读为”“可读为”“读”“读…为…”六种,如:   1.左旋右抽,中军作好。(卷十二middot;清人)   鬯案:“左旋右抽”当即《序》言众散而归之意。抽读为搯。《说文middot;手部》引正作“左旋右搯”可证。《书middot;大誓》大传云:“惟丙午,王还师。前师乃鼓?躁,师乃搯,前歌后舞。”郑注云:“搯,喜也。”此言“旋”,犹彼言“还师”,此言“抽”,犹彼言“师搯”。此言“左右”,犹彼言“前后”。 “左右还搯”,要并互文耳。   2.又缺我锜。(卷十三middot;破斧)   鬯案:此“锜”字疑即当读为“伐柯”之“柯”。柯谐可声,锜谐奇声。陆释云:“锜字或作奇。”则《诗》亦有作“奇”之本,奇亦谐可声。同声之字例得假借。《伐柯》篇毛传云:“柯,斧柄也。”则此亦斧柄。   3.不思旧姻,求尔新特。(卷十四middot;我行其野)   鬯案:此“尔”字考文古本作“我”,见陈乔枞《诗经四家异文考》所引。……故下文云:“成不以富,亦祗以异。”“成”读为“诚”,有《论语middot;颜渊》篇可证。诚,实也。“异”当指颜色,或指性情,皆可言也。总谓新之有异于旧耳。   4.方斲是虔。(卷十八middot;殷武)   鬯案:“方”当读为“旁”,“旁”“方”二字声义俱通,故经典多不别。《书middot;尧典》:“共工方鸠僝功。”《说文middot;辵部》引及《史记middot;帝尧纪》“方”并作“旁”。《仪礼middot;丧礼》:“牢中旁寸。”郑注云:“今文旁为方。”《周书middot;黄门》篇孔注云:“方,旁也。”《广雅middot;释诂》云:“旁,方也。”皆可举证。   例1中“抽”为徹母幽部,“搯”为透母幽部,二字声母均为舌音,发音部位相同,韵部相同,是音近关系,可通假。于鬯取“抽”本字“搯”来释义,《说文》:“搯者,拔兵刃以习击刺。”义通。例2中“锜”为群母歌部,“柯”为见母歌部,二字声母均为牙喉音,韵部相同,是音近关系。于鬯认为此处“锜”为通假字,其本字是“柯”,为“斧柄”义。例3中“成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