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香山慈幼院──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所独特的平民学校香山慈幼院──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所独特的平民学校
第 23 卷第 6 期 2001 年 11 月
Vol. 23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1
香 山 慈 幼 院
──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所独特的平民学校
赵竞存
(唐山师范学院 政史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其亲历的具体事实记述了北京香山慈幼院的建立缘起、发展规模、特点以及院长熊希龄的办学宗旨
和教育思想,说明了民国时期这所独具特色的平民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可资借鉴与启迪的办学经验。
关键词:熊希龄;香山慈幼院;平民学校;学校家庭化;劳动社会化;职业教育;师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 (2001 )06-0054-06
我出生于 1920 年,1984 年在唐山师专离休。 水灾,受淹达 105 县,19045 个村庄,灾民多达 630
1927年至 1933年曾在北京香山慈幼院小学部就读6 万人。当年 9 月,大总统冯国璋任命熊希龄督办京
年。香山慈幼院是一所具有慈善性质的平民学校, 畿、直隶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他不辞辛劳,赈
曾收容河北省各地孤贫儿童,生活学习全部供给, 济灾民,修河整堤,平复耕地,使众多灾民得救。
成年后安排就业,知名度很高,颇具特色,在中国 在救灾中他看到许多老人、儿童失去亲人,无家可
近代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由于该校已于半 归,于是在各县设立留养所 170 处,留养近4 万人。
个世纪前停办,现已鲜为人知,故特将我的亲历、 他又在北京设立了慈幼局,收养孤贫儿童千余人,
亲见、亲闻作一较为全面的介绍,以供各界人士的 这就是慈幼院的前身。
研究和参考。 水灾过后,慈幼局收养的儿童大部分被其家长
一、建院缘起 认领返回原籍,但尚有 200 多人无人认领。于是熊
谈到香山慈幼院,自然要从它的创办人、院长 希龄请求大总统徐世昌与前清内务府商洽(因民国
熊希龄说起。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湖南 对清皇室有优待条件,这时紫禁城内溥仪小朝廷仍
省凤凰县人,人称“熊凤凰”。他自幼聪颖过人,12 然存在,且拥有多处皇家园林),指拨已废弃的行宫
岁中秀才,24 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甲午 香山静宜园(原清室五大名园之一,在今香山公园
中日之战以后,维新运动兴起,他参加康有为、梁 内)为基址,建立香山慈幼院,收养这些无家可归
启超的维新变法运动,去湖南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 的儿童;另外还接收了北京贫苦旗、汉儿童 500 余
在长沙建学堂、办报纸、组学会,设立了“时务学 人。1920 年 10 月,香山慈幼院正式成立,熊希龄
堂”,创办“湘报”,组织“南学会”,成为维新派的 自任院长。慈幼院的经费最初由政府的救灾拨款,
中坚人物。继而又筹办湖南的近代铁路、航运事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