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例锁骨下静脉走行异常导致PICC导管异位的正位报道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1例锁骨下静脉走行异常导致PICC导管异位的正位报道
毛美芬 贺春华 陈华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 江苏 常州 213001)
【摘要】 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即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1]。
【关键词】PICC;血管走行异常;颈内静脉异位;X线透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266-02
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即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1]。但可因操作者的原因以及患者自身血管的解剖结构变异等因素导致导管异位进入颈内静脉[2]。有研究表明血管畸形导致导管异位可在X线透视下进行调整[3]。我科于2012年8月对1例“右侧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行PICC置管,因左锁骨下静脉走行异常导致置管过程中送管困难,出现导管末端多次进入颈内静脉,后在“西门子数字胃肠机”X线动态透视下进行调整,使异位导管成功复位,现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1.1 一般资料
病人,女,45岁,会计,高中文化,因“右侧乳腺癌”术后半月常规行化疗,于2012年8月25日行PICC置管。经静脉评估,选择左上肢正中静脉穿刺。嘱患者上臂外展90deg;,测量穿刺点到右侧胸锁关节处为46cm,再垂直下折到胸骨右侧缘第3肋间隙的长度为5cm。常规消毒,待干;铺巾,采用改良式MST技术行PICC置管,穿刺一次成功,送管至约15cm时协助患者向左侧转头并低头,置管51cm后抽回血通畅,撤出导丝,给予连接正压接头,冲管、封管,敷贴妥善固定,给予加压包扎。置管完毕后患者行胸部正位片,结果显示:导管头端位于颈内静脉。
1.2 原因分析
因人体的解剖特点决定:锁骨下静脉在第1肋外缘续于腋静脉,呈轻度向上弓形,向内侧行于腋动脉的前下方(斜角肌间隙前方),并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无名静脉),汇合处称为静脉角[4],该患者在置管至锁骨下静脉中段时走行向上,方向与第一肋呈纵行交叉,并在平第七颈椎处进入颈内静脉,见胸片(1)。此时锁骨下静脉垂直于颈内静脉,增加了导管通行的难度,经血管外科医生会诊分析,一是可能由于患者肩部受过伤,导致锁骨下静脉狭窄、闭塞,侧支血管代偿性增大,使导管经侧支血管进入颈内静脉;二是可能因锁骨下静脉变异,静脉角上移。询问患者否认有肩部外伤史。遂立即带患者到X线透视室,对PICC导管头端进行正位处理,正位成功,带管期间无并发症,化疗疗程结束后常规拔管。
2.X线透视下调整方法
护士穿防辐射服,协助患者仰卧于X线透视仪床上,肩下垫一小枕头,头高脚低位,头部抬高20deg;,双肩自然下垂,头偏向左侧,左上肢外展与身体呈90deg;,揭开贴膜,在穿刺点周围常规消毒后铺无菌洞巾,建立无菌区,戴无菌手套,将导管缓缓往外拉30cm,在无菌条件下将导管撤至锁骨下静脉后,放置无菌导丝,操作者在放射科医师的指令下缓慢、轻柔的送管,当送管至体内38cm时(导管送至33~35cm到达锁骨下静脉中段[5]),出现送管困难,于是将导丝轻轻拔出,并嘱助手用20ml注射器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同时送管,此时送管通畅,但导管再次经上述路径进入颈内静脉。随即改变患者体位,让患者坐位,协助患者将穿刺侧上肢向头部靠拢,与头部形成20deg;~3Odeg;,建立无菌区域,并嘱患者深呼吸,在生理盐水快速冲入的同时,操作者利用血液的重力、胸腔的负压及减小静脉角的作用,迅速送导管通过静脉角进入头臂静脉,将导管送入原测量长度。在X线的动态透视下送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导管头端显影在T8水平位置见胸片(2)。导管已位于上腔静脉内,抽回血畅,患者无不适主诉,异位调整成功,推注肝素液封管后妥善固定导管,覆盖无菌敷贴。告知患者置管后的注意事项,与管床护士严密交接,并对患者置管期间进行全程护理。
3.小结
尽管PICC被认为是安全的、很容易插入,但真正导管尖端位置是非常不可靠的,因其在静脉内走行较长,途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左右无名静脉等会合处,最终达上腔静脉,故有时在静脉会合处产生导管异位现象。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项瓣膜式PICC,为一条全长X线显影的导管,在“西门子数字胃肠机”X线动态透视下可清楚地看到PICC置管的全部行程。计算机X线摄影检查方便快捷、价廉且准确,易于被患者接受,对临床判断导管位置有确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