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雀东南飞》现实意义探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孔雀东南飞》现实意义探析
王 珑 安徽省太湖县牛镇中学
【摘 要】结合文本对焦仲卿处理婆媳矛盾的具体过程作出诠释与评述,意在揭示该诗的现实意义,认为家庭成员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丈夫在构建和谐家庭中应起主导作用,处理家庭矛盾要讲究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现实意义 婆媳关系 家庭矛盾 沟通 交流 方法 技巧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6-0081-02
《孔雀东南飞》是一篇具有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经典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传统的权威观点认为该诗揭露了封建礼教与封建家长制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那么,在封建礼教这一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已不复存在,外界逼迫力量越来越小的今天,“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作为“后世人”的我们,该“慎”该“戒”的又是什么呢?
解读《孔雀东南飞》全诗,从创作动机和编者的编选诗歌标准看,作者不唯对刘兰芝、焦仲卿之间至纯至真的爱情进行了讴歌,就是对焦母字里行间也洒下了些许同情与怜悯的泪滴。这一婚姻爱情悲剧是由家庭内部隐患、外部社会条件共同作用,最终通过婆媳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把最刻薄的话留给最亲爱的人,处理家庭矛盾方式简单而武断,沟通与交流不够,更缺少增进理解与互相体谅的方法与技巧,不能纠正性格偏差,不能做换位思考,最终使家庭亲情关系日渐淡化,有的甚至因此上演了令人唏嘘长叹的家庭悲剧。诗中的焦仲卿就是一个在排解家庭矛盾中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刘兰芝在经营家庭关系中也存在一定的缺失。
全诗在“五里一徘徊”这种扑面而来的缠绵悱恻的气氛中开篇。一只美丽的孔雀向东南低飞,盘桓反顾,不忍失偶。在兰芝、仲卿殉情合葬后坟地松柏梧桐茂盛、鸳鸯双飞夜鸣的浪漫描写中结束故事。作者接着写道:“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句中“行人”、“寡妇”的内涵所指实在值得我们留意。“行人”在古代一般指出行之人和出征之人,另有多个义项其中有一义项为“小吏差役”(如《水浒传》第三回:“一面教拘集郑屠家邻佑人等,点了仵作行人,仰着本地方官人并坊厢里正再三检验,已了”)。“寡妇”既指“死了丈夫的女子”,亦可指“独守空闺的妇人”(如三国middot;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中“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综观全诗,“驻足而听”应该包含了像焦仲卿那样,妻子在家留守、自己在外为吏当差者,而“在空房来回孑立行走,不知往哪里去”的既有承受丧夫失子之痛的焦母一类的婆婆,亦含长期独守空房形同当年刘兰芝遭际的年轻妇人。在这“听”与“彷徨”之中或触景生情、推人及己,陪落辛酸的泪水;或精神不安、心理煎熬,吞咽自酿的苦酒;或痛悔以往、引以为戒,检讨自己的行为。如果结合全诗解读此句,我们就会感到在这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中,在对刘兰芝积极歌颂的同时,并非没有隐现她的缺失;对于焦仲卿在处理家庭婆媳矛盾上的经验不足,下笔所向则流露得更加明显;对于焦母,亦是批评指责与感伤同情兼而有之。
诗的开头运用铺陈排比兼互文的手法告诉我们:刘兰芝是一位心灵手巧、多才多艺而又颇有教养的年轻女子,照理“十七为君妇”之后,既该享有丈夫的爱情,又能获得婆婆的赞赏,生活是非常美满的。可为什么“心中常苦悲”呢?原来,第一,“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守留房,相见常日稀。”第二,“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应该说,如果只有第一点,刘兰芝还是能够理解和隐忍的,毕竟公事的差遣必须办理,忠于职守是身为小吏的丈夫无奈却又必然的选择,也可以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之类来相互勉励与安慰。可是第二点就麻烦了——在男尊女卑、婆尊媳卑的社会环境中,妻子本不易做,儿媳更是难当。尽管刘兰芝一再地用努力劳作来适应这种环境,但环境还是不能容纳她,她的勤劳依旧换不回婆婆的欢心,于是自尊、倔强的她在丈夫面前自动提出了回娘家。从两人的深厚感情来看,刘兰芝的“自请遣归”是一种希望得到丈夫庇护的策略,否则,如果是决意要回娘家,凭她倔强刚烈的性格,又有什么必要在“共事二三年”之后事到临头还把自己的苦楚向丈夫抱怨、倾诉呢?这从兰芝在真正离家前的严妆打扮也可以得到印证:“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种在极度痛苦的非常时刻对镜梳妆的反常沉静,正映照出兰芝复杂而丰富的性格内蕴,让我们看到兰芝心理的波澜。一方面,她认为自己平日里既然生活得贤淑,离开时也不能走得狼狈,她要让人看到,在她饱受压抑的身心中,也自有不可侮辱的人格尊严。但另一方面,在“事事四五通”的动作中,又何尝没有事已至此也不得不如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