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求两——江汉锣鼓乐《斤求两》文化浅析.docVIP

斤求两——江汉锣鼓乐《斤求两》文化浅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斤求两——江汉锣鼓乐《斤求两》文化浅析

斤求两——江汉锣鼓乐《斤求两》文化浅析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HUANGZHONG(JournalofWuhanConservatoryofMusic.China) 史新民 斤求两 文章编号:1003—7721(2007)01—0097—04 —— 江汉锣鼓乐《斤求两》文化浅析 摘要:”斤求两”,是我国古老衡具——秤(cheng)的斤两换算的一个专用名词.在楚地.民间艺人却将 它制成为一首精致的锣鼓乐《斤求两》.其构思之巧妙,寓意之深长,文化之厚重,堪称荆楚民间器乐文化中的 一 朵奇葩.本文对这一锣鼓乐曲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蕴含,试作一浅析. 关键词:秤;斤求两;锣鼓乐 中圈分类号:J6O7文献标识码:A 建立一个科学的计量体系是人类迈向文明的表现;选取恒常不变的自然参照物作为计量体制的基准值, 是古人的最早理想.《史记-律书》日:”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古人想 到选用律管作为计量体制的原始标准,至今仍为人们所赞赏.《尚书?舜典》有:”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 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明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说明舜在继帝位之后的第二个月.就亲自率队进行大范围 的视察,其中有一个重点,就是在所辖范围之内以音律统一度量衡,这一举措影响到后世,以至到周王朝时朝 廷还专设”典同”一职,”掌六律之和,以辩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为乐器,皆以十有二律而为之度度,以十有二 声为之齐量焉.”(《周礼》)这不仅是以六律来制定乐器,还以十二声来统一度量衡.春秋战国时,虽战乱频 繁,但仍以”同律度量衡”作为国家的政务要事而郑重其事地载于皇室典藉.为.保证皇家法规的切实贯彻实 施,国家还推出了计量研究成果”栗氏量”.《周礼?冬官-考工记》载:”栗氏为量……以为黼,深尺.内衣尺 而圜其外,其实一黼;其臀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其声中黄钟之宫,概而不税.”这”栗 氏量”包括了律(音律),度(长短),量(计量),权(称量),衡(秤)五个量值的基准器件.至秦时.全国统一,也 统一了度量衡,将秦已实施了一百多年的度量衡制度推广到全国各地.说明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对计 量体制进行了研议,多以律管作为计量体制基准值的参照物,其中有些成果还沿用至今. 一 ,”十六两”体制生成的时代背景 今广泛流行于江汉平原的锣鼓乐《斤求两》[1],是按传统的计量口诀进行演奏的大型套曲.这里的”斤”, 是指古代订制的十六两为一斤的”斤”.这种计量方法是过去几千年在中国大地普遍实行的一种量制.早在 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运用杠杆原理发明了木杆秤.传说鲁班根据天文观察,把北斗七星和 南斗六星合计定为十三两一斤,所以每一两的标记也叫”星”.至今,秤杆上所作的标记点子通常都称为 “星”,这与传说也是相吻合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人问的”福,禄,寿”三星,这样,天上 人间之星合计为十六星,因此,把十六两定为一斤,还颁布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并由官府遵照着数负责监制, 作者简介:史新民(1930~),男,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原武汉音乐学院常务副院长(武汉430060). 收稿时间:2006—1I-2O 98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不许民间私造.同时,还诏令天下,无论做什么生意,都不得少两,若少给一两就少一颗星.所以,民间有谚 语云:”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可见,这种十六两为一斤的计量制,是参照天文观察和民间信仰 作为计量体制的基准值而制订出来的,并赋予它以道德蕴含. 到了唐代,秤又有了新的进化.量化更加精细,把”两”以下定为”钱”,”分”,”厘”等单位.七钱为一两, 七分为一钱,一钱等于二铢四察,即是一枚开元元宝铜钱的重量.这种体制又延续了一千多年.秤沿用十六 两为一斤的规矩,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为了计算方便,国家把”秤”统一改为十两为一市斤. 这一沿用了数千年的十六两一斤的秤,毕竟在累计加减时较为繁复,不如十进位制方便.于是人们在实 践中运用斤两换算的数据,编成一套13诀,既容易记忆,计算起来也比较简便,快捷.这种计算方法是: 1(两)÷16—0.0625(即一.六二五) 2(两)÷16=0.125(即二.一二五) 余此类推.其具体换算口诀如下:(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Jk七五,(四j二五, (五)三一二五,(六)三七五,(七)四三七五,(八)五, (九)五六二五,(十)六二五,(十一)六七八五,(十二)七五, (十三)八一二五,(十四)八七五,(十五)九三七五,(十六)十. 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只要记住了这一换算口诀,加减起来就方便多了. 二,《斤求两》乐曲流传的演奏程式 这一”斤求两”的运算13诀,被勤劳勇敢而富有智慧的江汉平原的人民不仅在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