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年国考申论社会热点一
2013年国考申论社会热点一
一、坑农的假农资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农民种地怕什么?怕旱、怕涝,怕天灾,还怕什么?怕买到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怕人祸。如果买到假农资,就会减产甚至绝收,农民就会白忙活一季。今年上半年,河南、江苏、安徽等地警方同时行动,一举打掉了30多个假农资生产销售窝点。这起案件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假农资的生产过程,人们还从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假农资销售渠道和方法。
当地生产 外地销售
2012年上半年,郑州市公安局针对假农资生产窝点进行查处,200多名公安民警同时进入七个造假窝点,当场查获各种品牌的假农资近200万袋。据专家介绍,如果这些假农资全部使用到农作物上,将会造成至少一百万亩农作物减产或土地污染。如此大量的假农资在郑州被发现还是第一次,案件侦破的最初线索是一个举报电话。
尽管举报线索很模糊,还是引起了郑州警方的高度重视。通过调查,警方在郑州当地并没有发现大批的假农资受害者。原来,造假团伙造假手法上虽然没有什么新的变化,销售理念却有了很大不同。他们选择在当地生产假农资,却只针对外地市场销售。
郑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李立告诉记者:他们不在本地干,是因为怕熟人,当地人如果发现他在制做假农药,可能要报警。
警方发现,这些犯罪团伙经常会打着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农资公司的名义,去参加全国各地召开的农业植保大会,印刷传单、散发名片推销自己的产品,同时还会建设网站通过互联网销售。从网站看上去,这些公司都是有名有姓,有地址有联系方式的正规大厂家,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骗人的幌子,所有对外公布的信息都是假的。
网站信息是假的,电话号码是外地的。不仅如此,造假团伙即便与下游的销售商进行交易时,也尽量不透露自己的信息,选择通过物流代收货款。
造假品种多 范围大 金额高
尽管犯罪分子费尽心机,但公安机关经过艰苦侦查,还是发现了蛛丝马迹。警方在他们收款的账户上锁定了一个叫崔立斌的嫌疑人,继而又发现了几个和他一样制造、贩售假农药的人。
这些生产假农资的窝点在郑州都有一两年以上的时间,而且销售网络已经通过物流遍布全国10个省市20多个地区。案件上报后,涉案地公安机关联合展开缜密侦查,迅速确定了江苏、安徽等地30多个假农资下线销售点。2012年4月22日,在公安部组织指挥下,河南、江苏、安徽等地警方同时对制造销售假农资的窝点进行清剿。
这次全国范围内的联合打击行动,一举捣毁了制造贩售假农药的窝点51个,查获了17条假农资生产线,抓获以崔立斌为首的造假分子137人,查获各种假冒农资农药品牌146个,涉案金额高达4亿元。
在查获的假农资中,有号称用于杀虫的,有号称用于除草的,有给玉米用的,有给水稻用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化肥是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农药是杀菌杀虫的,两种农资是截然不同类型的产品,但在这个窝点,化肥和农药居然是用同一种原料做成的。
这些造假窝点不但生产假冒国内品牌的农资,还有不少假冒国外知名品牌的产品,有的生产日期竟然是2013年1月。
执法人员还发现,一些造假者因为不懂得农药配比的核心技术,又想达到一个好的杀虫效果,居然把限制使用的剧毒农药当做一般农药来卖。比如像3911,主要用于杀地下害虫,用在蔬菜上,极易造成农药残留,人吃了以后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据犯罪嫌疑人崔立斌交代,他生产的假农资所用的原料都是从广东、江苏等地的化工厂购买来的,再通过大量稀释过后,包装一下就投入到市场了。虽然造假手段并不高明,但利润可不小。一小袋假农药通常成本只有几毛钱,但要卖好几元、甚至十几元钱,利润非常大,通常一个生产窝点一年的销售额可以达到上千万元。
为了牟取暴利,犯罪分子选择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等待他们的也注定是法律的严惩。
这些生产假农资的窝点虽然规模都不太大,但点多面广,带来的社会危害极大,它坑的不仅是农民,还有人们的身体健康。假农资屡打不绝,一是造假利润巨大,二是取证难,查处难,农民维权难,让造假者有可乘之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面对着不断翻新的造假手段,拿出更有针对性的监管方法,是当务之急。
二、假鸡精傍名牌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调味品家家户户都要用到。可如果碰到了假货,消费者很难识别。前不久,江苏常州打掉了一个专门制售假冒知名品牌调味品的犯罪团伙。一个存在三年之久,辐射全国多个省市的制售链条,也暴露在公众面前。那么这些假冒知名品牌的鸡精是如何被炮制出来的?又是如何流向市场的呢?
几千吨假鸡精流入市场
2012年5月23号,警方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几个有疑点的库房进行了突击搜查。警方发现,这些散落在民居、私人车库当中的11个库房里,存放的全部是散装的鸡精粉,数量有30多吨。与此同时,警方在一个废弃的煤厂,当场截获了两车货物,仅从外包装上看,这些正准备运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