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法与技术(2010.04).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法与技术(2010.04)

学生心理问题处理方法与技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 许映霞 什么是学生心理问题 根据我国学校现状和学生心理生活实际,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 心理偏差(轻微而普遍,100% ) 心理障碍(中等程度,35%) 心理疾病(较严重) 心理偏差 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自卑、骄傲、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怯场、懒散、逆反、烦躁、任性、厌学、畏难、多愁善感等。 有心理偏差的学生一般能正常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但心理偏差却是一切心理问题发生的起点和最原始的根源。 心理障碍 它是心理偏差与心理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在诸多心理偏差的基础上累积起来的。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内在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比较激烈,形成了一种无法自我解脱的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许多不适应、不协调、不理智甚至错误的行为反应,如不及时疏导、消除,往往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如焦虑、恐惧、孤独、苦闷、冷漠、妒忌、狂妄、情绪冲动、心境压抑等。 基本上不存在“速成”的解决办法,须作长期的疏导和矫治工作。 心理疾病 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较严重的创伤,出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的言论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许多不可理喻的异态反应。常见的如精神焦虑症、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幻觉、社交恐惧、感知缺损、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等。 直接转介心理门诊或精神科。 大纲内容 行为矫正法 精神分析法 完形治疗法 理性——情绪法 交往分析法TA 现实主义疗法 行为矫正法 1 原理 依据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建立的行为治疗方法。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桑代克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行为矫正在上述两个理论基础产生,并逐渐发展成为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桑代克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提出定义) (奖赏,老鼠学会了主动按杆得到食物) 2 心理病理学观点 问题行为是在生活经历中特别是在心理创伤的体验中通过学习而来的,那么,通过再学习,当事人能消除和纠正问题行为。简单的说,行为治疗就是根据学习的理论,对个体进行反复训练,以达到矫正不良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 行为矫正是一个着眼于改变行为而不改变人格的学习过程。 3 治疗原则 通过强化使预期行为得到发生,通过行为消失或惩罚使预期行为不发生。 例子 小宝宝晚上上床后有哭闹行为,她的父母就到她的房间里安慰她。结果这个孩子睡觉时哭闹得更频繁了。 当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老师对他微笑并表扬他,这个学生更集中注意力了。 小男孩在杂货店里发脾气,妈妈给买了糖果,他也停止了发脾气,将来这个小男孩又在店里发脾气。 某学生能认真听讲、不开小差,班主任取消去家访,之后该学生能认真听讲。 例子 孩子在父母交谈时吵闹,结果被禁止看电视为代价,以后不敢乱吵。 父母在管教孩子时使用体罚,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消失。 小孩逗弄小狗,被小狗咬了一口,这个小孩以后见了狗就躲的远远的。 *强化: 一个具体行为的发生——出现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这个行为在将来被加强 *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当一个行为发生时,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刺激的增加或者刺激强度的增加,导致了这个行为的增加。 负强化:当一个行为发生时,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刺激的消除或者刺激强度的降低,导致了这个行为的增加。 *行为消失 已经存在的被强化的行为——不再导致具有强化作用的结果——该行为在将来不再发生 *惩罚 一个具体的行为发生——行为之后立即跟随着一个结果——将来这个行为不大可能再发生。 正惩罚与负惩罚 正惩罚:当一个行为发生时,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刺激的增加或者刺激强度的增加,导致了这个行为的减少。 负惩罚:当一个行为发生时,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刺激的消除或者刺激强度的降低,导致了这个行为的减少。 小故事:吵闹的小孩与糖 *吵闹——训斥——大声吵/不吵 (正强化/正惩罚) *吵闹——给糖——吵闹 多 大声吵 少 小声吵 没有 不吵 小结 这种方法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因为行为导致的结果所习得的。如果孩子喜欢他的行为所引起的结果,他就会继续地做;如果他不喜欢行为的结果,他就不再做了。因此,只要有系统地对好的行为进行奖励,同时对不好

文档评论(0)

woai118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