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起误食白毒伞引起毒蕈中毒的报告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一起误食白毒伞引起毒蕈中毒的报告
刘钢 (辽宁省凌源市卫生监督所 122500)
【中图分类号】R5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404-01
2010年8月20日,我市某乡发生一起食物中毒,经调查分析确认,该起食物中毒为误食白毒伞引起的毒蕈中毒,3人进食,3人中毒,无死亡病例。
1 中毒经过
2010年8月19日19时30分,徐某(例1,妻子,39岁)将自己当日采拾的蘑菇用大豆油炒熟后,全家三口共同食用。8月20日6时,李某(例2,长子,17岁)自感身体不适、恶心、呕吐、腹泻,并未进早餐,例1与李某某(例3,丈夫,42岁)又将昨日剩余蘑菇热后再次进食。同日10时,例1发病,10时30分例3发病,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下午中毒患者自觉症状加重,到村卫生所就医,乡村医生以胃肠炎收治。因中毒患者症状未见缓解,8月21日16时3名中毒患者被送到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市第一人民医院向卫生监督所报告。
2 流行病学调查
中毒患者家住一山沟小村中,山坡植被均为以柞树为主的阔叶混交林。8月19日,例1在居住村附近的小山小上采拾榛蘑时拾到四块白色长柄有清淡芳香味的蘑菇,未听同行采拾者劝告将白色蘑菇带回家中,于当晚将白色蘑菇混于榛蘑中炒熟食用。例2与例1食用较多且泡食菜汤,发病早且症状较重。该起中毒潜伏期为10.5—15小时。卫生监督员对中毒者询问,并请毒蕈捡拾者例1对照毒蕈蕈谱查认,例1指认食用蘑菇为白毒伞。8月25日上午食品卫生监督员到例1家中,并在其当日采摘蘑菇的同伴引导下,在其村外山坡林地内找到白毒伞,同伴也指证例1当天确实采到白毒伞。
3 毒伞形态学
卫生监督员采拾的毒蕈标本蕈盖宽6—11厘米,伞盖平展,纯白色,表面光滑。蕈肉白色。蕈柄白色,光滑。有蕈环,生在柄的上部,白色,膜质,上面有不明显条纹。菌托白色,肥厚成苞状。幼蕈呈鸡蛋形。鲜白毒伞有近似“雪花膏”的清淡的芳香味。
4 临床表现
3名患者发病初期均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腹泻较重者每天6-7次,泻物呈米泔水样。8月22日8时,3名患者精神状态好转,无腹痛、头迷,仍有腹泻,病程进入假愈期。8月22日9时,经卫生监督所确定中毒原因食品为白毒伞,对例1临床检验,谷丙转氨酶(ALT)708.2U/L、谷草转氨酶(AST)458.9U/L。8月22日15时,对病患采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注射。8月23日9时,例1谷丙转氨酶(ALT)485.6U/L、谷草转氨酶(AST)110.5U/L,转氨酶值逐日下降,至8月28日,谷丙转氨酶(ALT)34.2U/L、谷草转氨酶(AST)20.5U/L,三名食物中毒者无自觉症状,转氨酶正常,均痊愈出院。
5 分析与讨论
毒蕈中毒多发生于夏秋阴雨季节[1],往往由于采集野生鲜蕈时因缺乏经验而误食中毒。根据该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可以确定该起中毒为食用白毒伞食物中毒。本次食物中毒在卫生监督部门的介入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教课书[2]上的图谱诊断准确,协调特效药品迅速,保证了中毒患者的康复。
白毒伞在我地区多生长在以柞树为主的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林下间生榛柴、小灌木的林地,散生,极毒,含有毒伞肽和毒肽,能严重损害肝、肾、心、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等,属于“肝损害型”中毒。一般发病慢,潜伏期较长。因病程中有胃肠炎期、假愈期,故多被误诊而死亡,死亡率一般60~80%。
我??区在2004年前无白毒伞中毒报告,但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山区植被恢复,我地区已有了适合白毒伞生长的环境,2010年8月份即有两起误食白毒伞中毒发生,为预防毒蕈中毒和降低死亡率,我们建议国家投入,在各地区对当地野生蕈种类进行调查,并制定食蕈和毒蕈图谱,一方面为卫生监督和临床救治提供快速准确诊断,同时可以广为宣传以提高群众鉴别毒蕈的能力。另外毒蕈的科学鉴定,除了外形特征外还需孢子鉴定,这都需要国家组织力量编写图谱并向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和疾控部门投入。此外,尚有生物鉴定及化学检验的方法。但是,目前尚无简易可靠而且纳入国家标准的鉴别方法。仅根据其色泽、气味等特点来鉴别,不全面也不十分可靠。故需加紧研究制定毒蕈鉴定的标准方法。
参 考 文 献
[1]殷大奎等.食物中毒预防与控制.北京:华夏出版社,19 99.77-79.
[2]武汉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32-33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设计及施工方案设计.docx VIP
- 1.关于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年中长期发展规划(详细版).pdf VIP
-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复习题.docx VIP
- 2025年成都兴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人员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软件开发团队项目管理流程与规范.doc VIP
-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 本币市场交易员培训教材 基础知识篇.docx VIP
- 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非洲的自然乐园.pptx VIP
- LTC流程设计与说明PPT课件.pptx
-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pdf VIP
- 08BJ3-2外装修标准图集.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