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断及治疗体会(附98例报告)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断及治疗体会(附98例报告)
张海霞
(凌源市中心医院 122500)
【摘要】目的:寻找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提请家长注意及重视并注意预防。方法:对98例病人做声阻抗、电测听或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均给与口服抗生素+桉柠蒎胶囊,并氯麻液点鼻或手术治疗。结果:98例病人均治愈,效果满意。结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常见听力下降主要原因之一,较成人不宜早发现,需引起家长重视,如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均能治愈。
【中图分类号】R74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8-0250-02
分泌性中耳炎如不及时诊断及治疗,耳内液体没有被吸收,则会导致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胆固醇肉芽肿等继发疾病,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治疗非常困难。并影响孩子学习及心智发育。
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们收治及门诊治疗患儿98例,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8例中,男孩46例,女孩52例,年龄4~14岁,平均9岁。病程半个月~半年不等,其中急性82例,慢性16例,慢性者均伴有鼻炎、鼻窦炎、或扁桃体、腺样体肥大。
1.2诊断及治疗方法
根据病史:耳闷、耳鸣、耳痛及听力下降等症状。临床检查:(1)鼓膜:急性者松弛部或全鼓膜充血内陷或外凸,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鼓室积液时鼓膜呈淡黄成红火琥珀色。慢性者鼓膜可呈灰蓝或乳白色,若液体为浆液性,且未满鼓室,可见液平面。(2)听力检查:纯音测试结果显示传导性聋。听力损失以低频为主。声导抗图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为分泌性中耳炎典型曲线,负压型(C型)显示咽鼓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积液。当儿童不配合时可做脑干诱发电位检查。(3)CT检查可见中儿腔内不同程度密度增高影。(4)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治疗:急性患儿给予口服抗生素、氨溴索口服液或桉柠蒎肠溶胶囊,鼻内氯麻液点鼻,较大儿童行鼓膜穿刺术。迁延不愈的患儿合并扁桃体、腺样体肥大者给予全麻下扁桃体、腺样体切除并中耳置管。
结果
急性患儿用药后47例一周后好转,2~3周后治愈。25例结合行鼓膜穿刺术后愈。慢性者26例手术后三个月撤掉置管后无复发。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不通畅或阻塞后引起的以传导性聋和鼓室积液的病理改变、并出现耳闷、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冬春季多发,是儿童常见听力下降原因之一。分泌性中耳炎通常表现为听力减退、耳痛、耳闷、耳鸣等症状。较大的孩子可能会告诉家长,但年幼的诉说不明确,常常会把电视音量调大或与别人说话需大声。家长发现孩子有这些症状时须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排除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或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治疗。根据临床症状、鼓膜像检查、纯音测听、声阻抗及影像学检查均可以明确诊断。治疗以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常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关键。病因治疗,改善通气、清除中耳积液是本病治疗原则。本科收治98例患儿急性患者经口服用药、鼻内点药(氯麻液)、部分患者结合鼓膜穿刺均能治愈。慢性患者经病因病灶去除及中耳置管手术后治愈,效果满意。为了减少分泌性中耳炎对儿童的危害,提请家长平日要对患儿多注意观察,如发现患儿对声音反应迟钝或对音量要求过大时,要及???带患儿到医院检查。平日要做到疾病预防,加强锻炼身体,防止感冒。如感冒鼻塞,及时给与鼻内点药改善通气。平日鼻塞打鼾患儿要及时检查鼻腔、鼻窦、扁桃体及腺样体,以防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