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传统.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哲学传统

中国古代哲学传统 1、儒家哲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几个重要环节和基本命题。 ①a、儒家哲学思想较少探讨思辨世界本原问题,它主要关注的是社会现实人生,这是儒学思想核心仁学观的基础。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学的“仁学”观。 b、孔子对“仁”的最基本的界定是“爱人”。在“如何爱人”问题上,他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个方面,树立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建立起以伦理为本位的哲学思想体系。 c、孟子将“仁”推演到政治方面提出“仁政”说,成为他学说的核心。为了论证“仁政”的可行性,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哲理依据和“善养浩然之气”的观点,建立起从自我道德人格完善入手,推已及人扩充善性实行仁政的理论体系。 ②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和“天人感应”说。 a、汉武帝采纳“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作为社会政治和生活指导思想的独特地位。 b、“天人感应”说是吸收利用阴阳五行思想建立起来的宇宙论图式。 它的要点是:灾异谴告说和天人同类说。它用灾异谴告限制了君权的无限,维护了臣民生存的基本利益。用“天人同类”确定了封建统治的秩序和君王的尊位。它既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依据也可以成为变革社会的理论工具。 ③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a、宋明理学是儒学“发明圣学”,承继“道统”,批判并融合佛、道思想的直接产物。是比原先儒学更丰富、更精微、更系统、形而上的哲学思想体系。它有许多独特的命题和哲学范畴,它标志着儒学的全面成熟。 b、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最重要的两大派别。他们的分歧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是理本论,还是心本论。朱熹认为万物皆出于理,理是形而上的。“理一分殊”是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命题。王阳明认为“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提出“心即理”的命题。 c、理学是一种学做“圣人”的思想运动。圣人是道德和智慧最完善的典型。朱熹理学强调以“格物致知”的认识过程,达到“穷理”的认识境界。以“去人欲”的自我克制,达到“存天理”的目的,完成学做圣人的道德智慧的修炼。王阳明“心学”力图纠正程朱理学修善工夫的繁琐和僵化。用自我发现道德的自觉性,专心一致从内心做功“致良知”的简易哲学,使“圣人”人人可学而成。 ④明末清初在儒学嬗变中产生的启蒙思想。 a、王阳明心学动摇儒学权威,导致晚明思想解放。李贽“童心说”猛烈冲击“理学”权威,直接批语孔孟之说,激起启蒙思想火花。 b、清初三大思想家经历明亡的教训,深刻反思儒学。以“经世致用”相激励,批判宋明理学空谈性理。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质疑,批判封建君权。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启蒙者。 2、非主流文化的道家、墨家、法家的哲学思想。 ①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充满着思辩性的智慧,它的重要命题有: a、道:是先天地之生超自然的不可名状的浑沌。又是无处不在的绝对存在。是天地“万物之母”,世界的本原。 b、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道本身存在的自然属性。“无不为”是由道自然运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的必然性。 c、反者道之动:反,“返回”。“道”的运动方向最后必然趋向自身的回复。一切事物的运动也存在着向它自身反面的转化的必然性,这就是老子的辩证法。 d、e、“道末始有封”,封,界限,差别。道从一开始就是没界限没有差别的,从这一命题出发,推导出万事万物的认识都是相对的、寿夭,大小、长短、没有绝对的区别。无差别、无是非、无物我,在人生回归自然的同时,导致认识论上的绝对的相对主义。 ②墨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儒学同为显学。它代表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和利益,秦汉以后成为绝学。“兼爱”表现出宽宏博大的人文情怀,“兼相爱交相利”并提有别于儒家的“仁者爱人”、“重义轻利”。 ③法家法治理想在秦国取得极大成功。它的法治精神、正义观、功利观等汇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之中,丰富了中华人文精神。尽管儒家思想占居统治地位,但法家思想犹如潜流涌动不息。“外儒内法”是古代君主巩固政权的一体两面。 3、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下的传统文化。 ①“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a、在“天人合一”上儒道合流,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主流。而“天人相分”、“天人交相胜”、“人定胜天”、“不畏天命”作为主流的补充,闪耀古人思想的智慧。 b、天人的关系上中西方的差别在于人的“功利性”上。西方将自然作为获取”功利的对象,人与自然对立。中国传统哲学对自然的认识看作是人自身道德和生命的审美体验。 c、“天人合一”对人生价值、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影响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②“知行合一“的安身之道。 a、从《尚书》“知易行难”说到王夫之的“行先知后”。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强调知行一致,重视实践理性的“经世致用”。它的积极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但用现代眼光审视它是一个忽视知识理性的命题。 b、“内圣外王”属于道德修养范畴中的人格理想和修养境界。化为具体的语言就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心学做圣人,事功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