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康复移位装置多体动力学建模和力学响应研究
康复移位装置多体动力学建模和力学响应研究
任武 张赵威 唐宏宾 于毅
新乡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 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要:
为解决目前国内外对移位机结构设计、力学特性研究不足的问题, 利用多体传递矩阵法建立液压驱动移位机模型。模型中采用弹簧阻尼对液压缸进行等效, 把支撑臂和摆臂当作Euler-Bernoulli柔性梁处理。利用90和120 kg的质量进行不同人员乘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油缸部位最大受力达到1 200和1 400 N, 满足部件的安全使用标准;以上两种质量人员移位机模型的末端振动位移最大达到45和50 mm, 符合设备的抗变形能力。通过对移位机样机上的60名样本人员试验乘坐, 显示设计的产品符合乘坐需求和产品设计目的。多体传递矩阵法可为肢体康复移位机产品设计提供有效的参数化建模和计算条件, 能满足不同人员、不同型号产品的设计需求, 得出运动过程中不同工况的动力学响应, 所得结果为移位机及临床医疗设备的智能控制和患者乘坐的安全性、舒适性提供帮助。
关键词:
康复移位机; 多体传递矩阵法; 振动; 力; 位移;
作者简介:于毅, E-mail:151022@xxmu.edu.cn
收稿日期:2017-02-19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Multi-Body Dynamics Modeling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of Patient Rehabilitation Transfer Device
Ren Wu Zhang Zhaowei Tang Hongbin Yu Yi
Schoo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obotics, Shenyang Institute of Auto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ollege of Automotive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
patient rehabilitation transfer device; multi-body transfer matrix method; vibration; force; displacement;
Received: 2017-02-19
引言
移位机可实现肢体康复患者康复, 或者帮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床上、卧室、餐厅、浴室、卫生间方便转移, 它在康复和养老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现有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 对移位机的研究主要有:1975年, 美国的Brown在其设计专利中介绍了一种定位升降或变速的运动装置, 可用于患者移动, 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1]。1979年, Liko公司开始了移位机市场研发。1996年, Capaldi等在房顶安装了导轨, 可使患者在室内进行任意位置的改变, 这在固定式移位机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2]。2000年, Simon提出了一种用于提升和转移患者的便携式升降装置, 在移位机多功能化进程上起了重要作用[3]。2001年, Hakamiun等设计了一种可以称重的电动移位机, 通过吊兜将患者方便地升起或降低[4]。2003年, 美国的Moffa等提出了一种支撑腿可线性伸缩、角度转换的患者提升装置[5]。2009年, Patterson等开发了一类方便床上移动到检查床或手术台上的带万向轮的移位机[6]。2014年, Martin等设计了一种考虑患者感觉并能平稳安全使用的移位装置[7]。国内, 2002年高进钦等设计了防止患者身体后倾的电动移位机, 代替了人工手摇升降方式[8]。2006年, 马玉龙提出了一种患者移位机, 采用托夹板、夹钳方式将人固定后利用滚轮移动, 这增加了移位机的安全性[9]。2009年, 刘珊等设计了一种重症患者托起悬挂的移动装置, 减少了护理人员工作量[10]。2011年, 马江等开发了一种由弹性芯板构成的搬运器, 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的特点[11]。2012年, 王英会推出移位机, 采用Z字型结构座椅和护肩, 减少了吊兜式穿戴的不便度[12]。2013年, 周玉亮设计了涡轮蜗杆驱动的新型人体移位机, 增加了运动安全性[13]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