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急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急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李立   (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655000)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4-0063-02   急性脑血管病是危及生命、影响劳动和生活的常见病之一,我国人口死亡率统计中脑血管病占首位,幸存的病例常留有偏瘫、语言障碍等后遗症状。由于医学的进展,外科手术已成为治疗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   1、急性脑血管病可分为两大类   1.1 缺血性脑血管病:如暂时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等。   1.2 出血性脑血管病:如高血压脑出血、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自发性脑内出血等。   2、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是机体内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器官,重量占体重的2~2.5%,但脑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实验测定每100克脑组织每分钟耗氧量为3.3~3.8毫升,比心脏耗氧量大10倍。正常状态下脑组织的血流量为50毫升/100克脑/分钟,如血流量减少到31.5毫升/100克脑/分钟或动脉收缩压下降到55~60毫米汞柱以下时,就出现脑缺血现象。脑动脉因动脉硬化使内径狭窄到原口径的50%时,临床不出现脑缺血症状;当狭窄程度达到原口径的70%以上时,就出现脑缺血现象。   近十余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相对地增加,脑出血的发病率相对下降,发病年龄也出现越来越年轻的趋势。   2.1 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又称小中风):发病突然,出现一过性神经系统的局限性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时出现失误、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检查时有一侧肢体出现瘫痪、感觉障碍、腱反射增高和病理反射。椎-基底动脉缺血时出现眩晕、耳鸣、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步态蹒跚,少数出现短暂意识丧失,检查可见眼球震颤、肢体共济失调等。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可不留痕迹,故易被病人忽略。但症状常反复发作,间隔时间不定,每次发作后恢复时间和程度都比上一次差。据统计发生脑缺血发作后平均13~27个月发生完全性卒中。因此应抓紧时间进行治疗,除采用血管扩张药物(如盐酸罂粟硷、菸酸、川芎嗪、心血通、舒血宁等)、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脉通等改善微循环,配合血小板积集抑制剂阿司匹林等以外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取外科手术进行颅内—颅外动脉吻合术(头皮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效果很好。手术后由于脑局部血流量增加,不仅缺血症状消失,对于防止演变为完全性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2.2 脑血栓形成:临床上最常见,由于脑动脉硬化,管壁有粥样硬化斑形成,管腔狭窄不平,其次见于脉管炎引起动脉内膜增厚,管壁粗糙不平,在血压下降、血流缓慢或血液成分改变、粘稠度增高(如血脂高、脱水或血中纤维素原增加等),或因内膜硬化斑脱落都可发生血栓形成。临床发病比较缓慢,少数也可突然出现症状。常先有头晕、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语言障碍等脑缺血症状作为前驱症状,发病后神志清楚,神经系统体征根据阻塞的血管而异。如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约有2/3病例起源于颈内动脉近心端,多数为亚急性发病,出现偏瘫、半侧身感觉障碍、失语,少数可以突然发病而偏瘫、昏迷,或逐渐发生偏瘫和语言障碍等,易和脑瘤混淆。当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时,偏瘫以上肢为重,有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如累及左侧半球,还可出现运动性或感觉性失语,失读等。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后出现头晕或眩晕、耳鸣,继而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呃逆,检查可见意识障碍、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咽腭反射消失、两侧病理反射等。 在血栓形成的急性期(1~2周内),首先考虑药物治疗,如在治疗过程中意识恶化、脑超声波探测中线波移位加剧,出现脑疝时,为了解决脑受压可行开颅减压手术。   2.3 脑栓塞:多见于青壮年,心源性者居多,不论病因如何,都应采用药物治疗,不适于手术治疗。   3、出血性脑血管病   出血性脑血管病危害性很大,死亡率显著增高。某些血管病如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自发性脑内出血等只有手术才可能挽救生命。对一些脑出血病例,有选择地进行手术才可降低死亡率。   3.1 高血压脑出血:常见于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于冬、春季节发病较多。患者在高血压基础上,继发脑血管壁坏死或形成微小动脉瘤,在血压波动时破裂出血,一般发生在直径50~200微米的小动脉中。20%在外囊,45%在外囊和丘脑,15%在丘脑,2.5%在皮质下白质,其他见了脑干、小脑等部位。临床表现和出血部位有关。   3.1.1 内囊附近出血:多为壳核出血,次为丘脑。病人有意识障碍,双眼常向出血侧同向凝视,出血对侧肢体偏瘫,半身感觉丧失并有病理反射。病情恶化时意识障碍加深,双眼球游动,出血侧瞳孔散大伴对光反应消失,双侧出现病理反射。80%病例出血侵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