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当下看本雅明艺术“灵韵”理论.docxVIP

立足当下看本雅明艺术“灵韵”理论.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立足当下看本雅明艺术“灵韵”理论

2014年6月艺术探索Jun.2014第28卷第3期AR7rSEXPLORATIONV01.28No.3立足当下看本雅明艺术“灵韵’’理论姚雨言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上海200241)【摘要】2(1世纪机械复制技术的兴起给传统艺术带来了巨【关键词】本雅明;“灵韵”;传统艺术;机械复制时代;信息时代大冲击,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富有前瞻性地提出了“灵韵”的【中图分类号】Jo—03【文献标识码】A概念,以此划分传统艺术与机械复制时期艺术,敲响了艺【文章编号】1003—3653(2014)03-0072—04术“灵韵”衰亡的警钟。在对本雅明的一些理论进行研究和f收稿时间】2014—03—18驳斥的过程中,对比“灵韵”的消逝在机械复制时代的写【作者简介】姚雨言(1990~),女,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艺照,探讨当下传统艺术在信息时代的留存形式,从中能够术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艺术。 发现当今艺术所面临的问题。传统的艺术作品奢华神圣,拥有一种现代人已经仿若能和艺术品对话一般的心理感受。无法再现、甚至难以感受的美——吸取了自然界的壮“灵韵”的特性直指传统艺术的精华:艺术品的原丽、人体曲线的优美、神祗光环的崇高、王公贵族的华真性、膜拜价值和距离感。其一,原真性指艺术作品本 丽,与时代沉积下来的悠久韵律浑然天成。这种难以言身、作品蕴含的时间历史以及所处空间的独一无二性。说的感动,正是艺术作品的“灵韵”。“灵韵”一词似虚无这是艺术真品所特有的立体价值,是仿制品无法替代缥缈,充满诗意,它的出现使后世的艺术发展得到了巨的,即使运用现代科技也难以模拟。其二,指传统艺术大的启发和警醒。对于“灵韵”的研究,是关于传统艺术的膜拜价值,不仅限于现今人们对艺术品与其创作者与发展关系的研究。“灵韵”不仅限于绘画,还包括音的敬意,传统艺术品更大程度上依靠宗教崇拜的支撑。乐、摄影、电影等艺术。学者们心系着“灵韵”的生死存其三,“灵韵”的距离感指:在艺术展示场所的范围局亡,因为这与传统艺术的命运息息相关。本文拟围绕限、艺术家师承体制的少数化精英教育、社会环境营造“灵韵”,探讨命运多舛的传统艺术。的艺术品不可亵渎的神秘气息等条件下,艺术品与民众形成的空间上和心理上的距离感。传统艺术的这些一、何为“灵韵”特点使“灵韵”孕育而生,“灵韵”使得这些艺术品平添“灵韵”最早的提出者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代了一份令人叹为观止的光辉与耐人细品的滋味。表人物瓦尔特·本雅明,关于“灵韵”的论述成为本雅 明最具代表性和创新性的美学思想。但他对“灵韵”只二、“灵韵”的消逝有一些零散侧面的描写,始终都没有作出准确的定本雅明提出“灵韵”这个概念的价值在于,“灵韵”义。综合本雅明及其他学者的描述,笔者将“灵韵”解成为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分割的标志。自20世纪迎释为:人在感性情绪上,对艺术品营造的艺术氛围的来工业技术的兴起,机械复制的艺术市场给传统艺术感知,以及与之相伴产生的“非意愿回忆”(指无意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艺术品被制作成各种媒介的复制地回溯记忆中的历史片段,由普鲁斯特提出)。简而言品进行传播,艺术再不是高不可攀的高岭之花,不再之就是观者被艺术品的魅力所吸引而引发的沉醉和被精英与富人独享,艺术终于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联想。这种感受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远隔知觉”。最早这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经济基础决定上 提出这个概念的是英国的麦尔斯,他把远隔知觉定义层建筑,艺术不得不为时代发展作出必要的牺牲。机为:不借助正常的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心灵传达精神械复制艺术的优势在于,提高了艺术的生产力,扩大 上的印象,即心灵感应。就好比是一个人在不做任何了艺术品的普及面,使曾经被拦拒在艺术殿堂之外的 交流的情况下,心中猛然间产生的对对方(对象)的某普通民众有机会占有属于自己的艺术复制品。但与此种感知或莫名的情愫。只是本雅明所称的“灵韵”的感同时,民众对待艺术品的心态也开始改变,不再抱有应对象限定在了艺术品之内,那种相互间的感应是指遥不可及的敬畏感,而是将艺术品归于消遣娱乐之万方数据立足当下看本雅明艺术“灵韵”理论/姚雨言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更重视艺术品的展示价值,欣赏艺术。而非传统艺术的膜拜价值,对艺术品采取的审美态度另一方面,关于艺术品产生的距离感和膜拜价值也从过去屏息凝神地注视转变为消遣般地观赏。当人遭到摧毁的问题,本雅明认为复制品的出现消解了欣们还在安逸地享受工业进步带来的便利生活时,本雅赏者与艺术品之间因为时间与空间而造成的“不可完明已经敏锐地提出了关于“灵韵”的看法,告诫人们警全接近性”。尤其是脱离宗教掌控之后,更是破除了传醒传统艺术的消亡。统艺术凛不可犯的心理距离,膜拜价值逐渐被展示价细数机械复制时期吞没“灵韵”的征兆,不难体会值替代。膜拜价值失去后,艺术的距离感自然难以维本雅明的担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