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中原是如何复兴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宋时期,中原是如何复兴的

北宋时期,中原是如何复兴的 北宋时期,中原如何走向复兴 一、唐末五代北方的残破 唐末五代战乱持续近百年,北方残破萧条,而南方的南唐、吴越、蜀、闽等国相对安定,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 河北在唐代是文化发达地区,但“五代兵革迁徙之余,而士日少”(晁补之),宋初较为落后。大名府则是“文儒荡然,学者名为儒而不知为儒之谓”(柳开《河东集》)。 二、赵匡胤对南方各国皇室大臣、文人巧匠的迁移,南方移民对河南复兴的重大贡献 赵匡胤平定南方后,不仅将南方各国的王室迁到开封,同时也有很多南方文人、艺术家、能工巧匠被迁到京城。各国的王室中,以吴越国的钱氏影响最大,到北宋中期,“钱氏之有籍于朝廷者殆不可胜数”(王安石《临川集》) 赵匡胤特别注重挖掘南方人才来北方发展,他曾情不自禁地对左右说,“朕平金陵,止得卿辈尔!”(田况《儒林公议》) 徐铉、徐锴兄弟是当时北迁江南儒学家代表。欧阳修这样评价二徐:“五代干戈兵乱,儒学道丧,而二君能奋然为当世名臣。而中国既苦于兵...独江南粗有文物,而二君者优游其间。及宋兴,违名侯来朝,二徐得为王臣,中朝人士皆倾慕其风采”。 除了二徐,还有来自南唐的张洎、潘慎修、舒雅、吴淑、乐史,来自吴越国的赞宁、黄彝简,来自后蜀的欧阳炯、李昊,都有一定文名。 宋初《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等书的都是南方文臣编写的。 文学方面,宋真宗景德年间以后,随着西昆体的创立,终于完成了南文北迁的过程,重文采、轻理思的南方文学逐渐成为上层宫廷文学的主流。 绘画方面,宋初在翰林图花园供职的画家,大多数也来自南方,以南唐和后蜀为主。 花鸟画方面,一派以后蜀画家黄笙父子为代表,一派为南唐画家徐熙为代表。 山水画则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以南唐画家巨然为代表,北派以关中人关同和河南人李成为代表。 除了这几个南方画家外,后蜀的赵元长、夏侯延佑,南唐的厉昭庆、蔡润,都是著名画家。 晁说之言:“本朝文物之盛,自国初至昭陵时,并从江南来。二徐兄弟以儒学显,二杨叔侄以词章进,刁衔、杜镐以明典故。而晏丞相、欧阳少师,巍乎为一代龙门,纪纲法度,号令文章璀然具备,有三代之风度。庆历间人才彬彬,号称众多,不减武、宣者,盖诸公实有力焉,然皆出之于大江之南。”(《曲洧旧闻》) 宋代六大家中,王安石、曾巩出自江西,欧阳修祖籍江西、出生于四川,三苏皆是出生于四川。 晁说之尝言:“在野学校之提倡,晏殊知应天府,延范仲淹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及仲淹守苏州,首建郡学,聘胡瑗为师。在朝风节之振厉,范仲淹为秘阁校理,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此始。文章之盛,尤著者为欧阳修,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皆以布衣,修游其声誉。宋之文学,莫盛于是。朋党之起,晏殊平居好贤,当世之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仲淹以殊荐为秘阁校理,承殊风益进。学者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推俸以食四方之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罢知饶州,尹洙、欧阳修、余靖皆坐贬,朋党之论自是兴。皆由南士。” 北方文人很注重向南方文人学习。徐铉迁到河南以后,“儒笔履素为中朝士大夫所重...王傅、王佑与之交款,李至、苏易简咸师资之”(《儒林公议》卷下) 三、北宋中后期,南方士大夫自发性地向中原迁移 宋太宗以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南方士大夫,很多都定居在开封—洛阳一线,洛阳成为理学中心。 元丰年间,司马光、文彦博、富弼三位文臣离任后都定居洛阳,同时,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和邵雍也在洛阳讲学,使洛阳成为理学中心。 许昌(颍昌府治)与洛阳并称为“士大夫之渊薮”,在党争的时候,许昌与洛阳的士大夫被并称为“许洛两党”颍昌府的阳翟县侨寓的士大夫也很多,“公卿大夫托以居焉者,于京西为最盛”。(邹浩《道乡集》) 《苏魏公文集》卷61记载,颍州为汴河所经,“厥土良沃,水泉鱼稻之美,甲于近甸....自庆历以来,贤士大夫往往经营其处,以为闲燕之地”。福建长乐人王深甫、颍川人辛成之、丹阳人王隐甫都来此定居,皇佑元年以后,欧阳修也迁居于此。 四、关于北宋科举的南北问题 北宋时期,北方文风已经和东南有不小差距。 北宋前期,朝廷是偏向取用北方士子的。大中样符八年(1015),拟在蔡齐(山东人)和萧贯(江西人)两人中挑选状元之时,知枢密院事寇准还对真宗说,萧贯是“南方下国之人,不宜魁多士”。(《续资治通鉴》卷三十二) 司马光谓:“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 欧阳修非之,谓:“国家取士,惟才是择。东南俗好文,故进士多;西北人尚质,故经学多。科场东南多取进士,西北多取明经。东南州军进士取解,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比之东南,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