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节 拔 罐 法
第二节 拔 罐 法
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吸筒法,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
载,历代中医文献中亦多论述,主要为外科治疗疮疡时,用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
肺结核、风湿病等内科病证。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不仅罐的质料和拔罐的方法不断得
到改进和发展,而且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外科、内科等都有它的适应症,并经常和针刺
配合使用。因此,拔罐法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一、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很多,目前临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气罐等。
(一)竹罐
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截成6-8厘米或8—10厘米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
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
平正。竹罐的优点是取材容易,经济易制,轻巧,不易摔碎。缺点是容易燥裂漏
气,吸附力不大。
(二)陶罐
用陶土烧制而成,罐的两端较小,中间略向外凸出,状如瓷鼓,底平,口径大小不一,口
径小者较短,口径大者略长。这种罐的优点是吸力大,但质地较重,容易摔碎损坏。
(三)玻璃罐
是在陶制罐的基础上,改用玻璃加工而成,其形如球状,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种
型号。其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直接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便于掌握时间,
临床应用较普遍。其缺点也是容易破碎。
(四)抽气罐
即用青霉素、链霉素药瓶或类似的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磨光滑,瓶口的橡胶塞须
保留完整,以便于抽气时使用。现有用透明塑料制成的抽气罐,上面加置活塞,便于抽气。
这种罐亦易破碎。
二、拔罐方法
。 拔罐的方法多种,可分为火罐法、水罐法、抽气罐法等。
(一)火罐法
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在皮肤上。具体*作有以下几
种:
1,闪火法 用镊子夹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
扣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比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但须注意的是点燃1
的乙醇棉球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2.投火法 将乙醇棉球或纸片燃着后投入罐内,乘火最旺时迅速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
位上即可吸住。这种方法吸附力强,但由于罐内有燃烧物质,火球落下很容易烫
伤皮肤,故宜在侧面横拔。
3.贴棉法 取棉花一小方块,略浸乙醇,压,
平贴在罐内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用火柴点燃后,
将罐子迅速扣在选定的部位上,即可拔住。这种.
方法须注意棉花浸乙醇不宜过多,否则燃烧乙醇
滴下时,容易烫伤皮肤。
4.架火法 用一不易燃烧和不易传热的物体,
如小瓶盖等(其直径要小于罐口),放在应拔的部
位上,上置小块乙醇棉球,点燃后迅速将罐子扣
上。这种方法吸附力也较强。
5.滴酒法 在火罐内滴人95%乙醇1—3滴,
翻倒之使其均匀地布于罐壁,然后点火燃着,迅
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须注意滴
人乙醇要适量,如过少不易燃着,若过多往往滴
下会灼伤皮肤。
(二)煮罐法
此法一般是先用5—10枚完好无损的竹罐放在沸水或药液中,煮沸1—2分钟,然后用
镊子夹住罐底,颠倒提出水面,甩出水液,迅速用凉毛巾紧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
位,即能吸附在皮肤上。煮罐时放人适量的祛风活血药物,如羌活、独活、当归、红花、麻
黄、艾叶、川椒、木瓜、川乌、草乌等,即称药罐,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症。
(三)抽气法
此法是将罐紧扣在穴位上,将注射器从橡皮塞刺人瓶内,抽出空气,使其产生负压,即
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使之吸拔在选定的部位
上。
以上各种方法,一般留罐10-15分钟,待施术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
若罐大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的时间,以免起泡。
三、拔罐法的应用
临床应用拔罐法时,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法。常见的拔罐法有以下6种:
(一)留罐
又称坐罐,即拔罐后将罐子吸附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一
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二)走罐
又称推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可选用口径较大
的玻璃火罐,罐口要平滑,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涂一些凡士林油膏等润滑剂,再将罐拔
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左、右需要拔罐的部位往返推动,
至所拔部位的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
(三)闪罐
采用闪火法将罐拔住后,又立即起下,再迅速拔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