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虚拟社区知识搜寻与知识贡献的前因机制比较.docVIP

专业虚拟社区知识搜寻与知识贡献的前因机制比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业虚拟社区知识搜寻与知识贡献的前因机制比较

专业虚拟社区知识搜寻与知识贡献的前因机制比较 赵欣 黄思萌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 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要: [目的/意义]用户对专业虚拟社区的使用可以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知识搜寻与知识贡献。尽管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对两种使用行为进行了概念区分, 却由于研究设计方面的缺陷, 未能真正厘清知识搜寻与知识贡献的前因差异。[方法/过程]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 从态度信念、感知行为控制信念、主观规范信念三方面选取前因变量, 基于211份有效问卷数据, 实证比较知识搜寻行前因与知识贡献行为前因的差异。[结果/结论]研究发现: (1) 态度信念方面, 任务需求与知识增长正向影响知识搜寻, 专业声誉与成就感正向影响知识贡献; (2) 感知行为控制信念方面:基于搜寻的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知识搜寻, 基于贡献的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知识贡献; (3) 主观规范信念方面, 互惠规范对知识搜寻无显著影响、对知识贡献有正向影响。最后阐述了研究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专业虚拟社区; 知识搜寻; 知识贡献; 计划行为理论; 作者简介:赵欣 (ORCID:0000-0002-6727-073X) , 男, 1981年生, 管理学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数据资源与知识管理; 作者简介:黄思萌 (ORCID:0000-0002-8671-034X) , 女, 1995年生,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数据资源与知识管理。 收稿日期:2017-07-20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专业虚拟社区与企业电子知识库间的知识转移研究:大数据与用户行为相结合的视角” (编号 研究成果之一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 Antecedents of PVC Knowledge Seeking and Antecedents of PVC Knowledge Contribution Zhao Xin Huang Sim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Usage of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distinct types, knowledge seeking and knowledge contribution. Although scholars make conceptual distinction in empirical researches, they fail to clarif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ntecedents of Knowledge Seeking and Antecedents of Knowledge Contribution, due to the defects in research design. [Method/Process]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is paper selects antecedent variables respectively for knowledge seeking and knowledge contribution,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attitude towards the behavior,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s, and subjective norms. Using 211 valid questionnaire data,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 antecedents of knowledge seeking and antecedents of knowledge contribution.[Result/Conclusion]The results showthat: 1) in terms of attitude towards the behavior, task needs and knowledge growth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knowledge seeking, while profes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