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民间故事家金庆凯及其个性讲述探析.pdfVIP

满族民间故事家金庆凯及其个性讲述探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年2期 满族研究 N02,2013 (总第111期) MANZUMINORI’IYRESEhRCH (Gereral№.111) 满族民间故事家金庆凯及其个性讲述探析木 詹娜/日 例r,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民间故事家金庆凯是地道的辽宁满族人,其记忆力好、文化水平高,尤其能讲善写。金庆凯的故事讲述风 格多样、地域特色浓厚且时代感强,其故事传承明显呈现由自发性传承向自觉性传承的转变倾向。 关键词:满族;故事家;金庆凯;个性讲述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13)02—0105—06 金庆凯,满族姓名爱新觉罗·庆凯,男,满族正黄旗人氏,1935年7月生于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 县偏岭乡泥塔村台沟屯。在20世纪80年代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活动中,因其故事蕴藏量大、 故事类型多样、讲述风格幽默,被列为辽宁“满族故事群”中的重要一员。2008年,“辽宁满族民 间故事”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金庆凯被认定为辽宁满族民间故事传承人。本文运 用田野调查方法,考察金庆凯满族故事的发生场域,对金庆凯的个人口述史进行采录,并结合其所 讲故事内容,分析金庆凯故事讲述的风格与个性。 一、 “土龙驮泥塔”——金庆凯故事的发生场域 金庆凯出生的泥塔村位于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偏岭乡西部。本溪县境多系长白山余脉,境内 多山地丘陵,少平原低地。人口构成上具有满、汉杂居的聚居特征。偏岭乡地处本溪县城小市镇西 北处,三面夹山,西靠太子河,南北系平地。其境内多山多水,地势北高南低,依东北走向的山脉 形成太子河、五道河、沿龙沟三条走廊,各村落分布在各廊道两侧H]。泥塔村由下堡、台沟和头道沟 3个自然屯组成。全村共321户,800多人,其中,非农业户约40户。人口构成上,90%是满族, 其余皆为汉族。据统计,全村共有耕地2000多亩,旱田占多数,水田约200亩,人均占地2亩。20 世纪90年代以前,当地人多数以耕种为主要生计,生活水平相对较低。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村 生活变得活跃开放,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在当地建立洗煤厂和筑造厂。最近几年,外出打工的村民 越来越多。村民的人均收入也有所增加,年均收人为2000—3000元。[21 说到泥塔村,其由来大有讲究。 “泥塔”本名为“泥岔”、 “迷岔”,在下堡、台沟和头道沟3 个自然屯中,台沟的历史较为悠久。相传在唐朝以前,高丽人曾在此居住,为加强边防,在东南方 向最高的山上修建烽火台。因烽火台地势较高,脚下是向下延伸的一道山沟,人们居住在山沟里, $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民间叙事与区域史建构——辽宁满族民间文学的文化透视》(项目 编号:12CZW085)研究成果。 ·105· 故称此地为“台沟”。距离台沟不到2里地的周边地区也有人居住,因其地势比台沟矮,故名“下 堡”。垦荒种地时,人们常会从土中挖出些瓦块、瓦罐、米墩子等,后经确认是高丽人所留,足可见 当地的开发历史颇为长远。 “泥岔’’又为何改为“泥塔”呢?据村中老人讲述,太子河支流从台沟 山后流下,流经此处被一山脚支成两流后流人本溪。因此处为河水交汇地,稍有涨水便时常被冲没, 泥、水混杂,故称为“泥岔”。堡子里的人常年受洪水侵扰,后来,他们找来一位南方来的风水先 生。风水先生看过地理、河床位置后,说此处河里有妖精,为保太平必须修塔以镇住妖精。于是, 全村人出钱出力,在下堡屯的杨大台处修了一座泥塔。可事有凑巧,光绪十八年时,一次大水又冲 走了村里30多口人,并把泥塔冲堆了。这时,人们又找到风水先生,先生说,光修塔不行,还得修 庙。于是,村里有钱人集资建庙,名为“保安寺”。3年后,汛期大雨连绵,台沟的后山出现了山体 滑坡,一块大石头从山上滚下正好掉到太子河里。因这块石头十分巨大,掉在河床里后将水向东支 去,泥塔就成了一个背水区,再也不受水灾侵犯了,村里人相信这多半是保安寺的功劳。渐渐地, 寺里香火越来越旺盛。直到1958年大跃进时,有人提议将庙扒掉,在原址上成立大食堂。此后, 1960年的大洪水又冲走了村里好几十口人。一些人联想到保安寺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