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现象还原法试探「五重唯识观」的哲学意涵
從現象還原法試探「五重唯識觀」的哲學意涵
劉宇光
(上海 : 復旦大學 哲學學院 副教授)
目錄
導言 p.2
第一節 現代文明、佛教禪觀與“神秘主義"的系譜學 p.2
第二節 佛教禪觀史脈絡中的「五重唯識觀」 p.7
(一) 佛教禪觀的淵源:小乘與大乘 p.7
(二) 五重唯識觀:解釋 p.12
第三節 「五重唯識觀」在唯識宗五道位解脱論内的角色 p.23
(一)認知真實:密契體驗與証空 p.23
(二)認知虚妄:病理分析 p.26
第四節 「五重唯識觀」與現象學方法 p.28
(一)佛教禪觀、現象學態度與現象學還原法 p.30
(二)從緣起觀之心理還原到唯識觀之準超越論現象學還原 p.32
結語 差異、局限與展望 p.37
關鍵字:佛教禪觀 唯識宗 神秘主義 宗教經驗 現象學方法 超越論的還原法
1
導言
本文目的是借喻自現象學的超越論還原法,探討佛教唯識宗的宗教方法:瑜伽行
(yogacara ),所可能具有的哲學意涵。採用的案例是漢傳唯識宗的「五重唯識觀」
1 。全文由四節組成。第一節:現代人文學科内的不同領域普遍傾向把禪觀簡化為
“神秘主義",以示其非關智性,由於有關觀點過於根深蒂固,若不先作清理,難
以公平討論禪觀,所以本節運用系譜學的分析從“外圍"解除這種偏見。第二節:
在印度佛教禪觀思想史的脈絡中,透過與根本佛教、阿毗達磨佛教、大乘佛教等禪
觀思想的對比,辨别唯識宗「禪觀」的特色。第三節:依荷蘭宗教心理學家漢 ‧
德威特(Han F.de Wit )的「内觀心理學」(contemplative psychology )定位「五重
唯識觀」在唯識宗的解脱論(soteriology )構思(即「五道位」) 中的角色與位置。
第四節: 嘗試從現象學借取多個方法論概念闡釋佛教唯識宗用於對「無明」作病理
學式分析之禪觀法(即「五重唯識觀」)的哲學意涵。結語一節扼要指出本文的結
論、局限及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第一節 現代文明、佛教禪觀與“神秘主義”的系譜學
2
早期的唯識宗被稱為「瑜伽行派」(Yogācāra ) ,其行者(稱「瑜伽師」)透
過修「止」成就「定」,修「觀」成就「慧」。這在佛教非唯識宗独有,無論根本
1 雖然相關資料的原文是古漢語,但其思路屬印度佛學一脈,因而繼承印度哲學在結構上的某些基
本特性(見本文第四節),與中國佛學在義理上的連係相對薄弱,故此本文更傾向以印度佛學,
甚至印度哲學為参照。
2 「瑜伽行」(Yogācār
文档评论(0)